个学校为研究对象,对该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估研究,但是基于样本差异性以及样
本学校所在地区的差异性,研究所得结果只适用于选取的样本学校。随着我国政治、
经济和文化全方位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工作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社工
课改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有学者提出,中国大学的社会工作课程体
制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二是各课程间在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如何互相配合和衔接”。
关于我国课程设置现状,费梅苹(2002)认为:“基本上是以技术性课程设置为
主,并建议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实用性模式和批判性模式的基本要素,形成融各种模
式之长的社会工作教育反思性课程设置模式。 ”李晓凤(2007)认为:“当今中国高校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采取的是以科目为本的主流传遁模式,该模式十分注重课程的规范化、体系化、学科化,但也缺乏弹性空间,建议在建构以传遁立场的理性主义课程设
计作为主流课程组织框架时,应该加入反思批判的理论取向;并进一步从泰勒课程原
理的线性程序框架出发,提出在课程设置目标定位上增加反思性与启发性元素。 ”刘
斌志(2010)认为“社会工作课程设置需要坚持‘价值优先、能力并重、学生发展为
本、与实践发展与时俱进’等原则,充分考虑到国际标准和经验、现代学习理论与学
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形成特色课程,充分吸收技术性、实用性等模式的优点,完善社
会工作的课堂教育、价值教育与实习教育。 ”李精华等(2012)认为, “应从社会发展
状况和社会需求出发,以技术性课程设置为逻辑框架,增加反思模式的基本要素,课
程开设要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加强实习训练课程的课时安排,提高学生的实
践能力,形成融各种模式之长的社会工作教育反思性课程设置” 。
纵观多位学者的研究,可以将国内社工教育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
课程设置、教育目标与社会需要这三者与现有教学条件存在脱节现象,现有课程体系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对社会实际需求的反思不足;(2)现有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
与实践课程教学配置失衡,课堂教学相对较多,实践课程偏少;(3)现有课程体系西
化过重,本土化程度偏低。
3 研究方案
3.1 基本概念
3.1.1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其概念在大众生活并不陌生,通常泛指在正式组织中从事的非本
职性、公益性的工作。但是,在此所指的“社会工作”是学科意义上的,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而来, “特指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性活动” 。在相关教材中,被定义为
“持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3.1.2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则被定义为“由专门组织、机构或专业人员对个人施以专
门的教育训练,使之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伦理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符合社会工作
专业实践要求,完成个体专业社会化的过程”。
3.1.3 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史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
学社会学和社会服务系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诞生。自始至今,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已经漫步走过90多个年头。在燕京大学着手进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之后,沪江
- 上一篇:高校教职工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意愿的调查研究
- 下一篇:人力资源经理岗位职责与任职资质实证研究
-
-
-
-
-
-
-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