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企业成长的理论概述
1.2.1企业成长理论朔源
最早涉及企业成长思想的当属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中认为,由于专业化和分工协作所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是市场中的看不见的手,使得企业的形成和扩张变成可能,同时使得国民的财富实现增长。约翰·姆勒的企业成长理论主要集中在对于企业规模和成长的探讨,认为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对资本的需要和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作用,才出现了大企业代替小企业的企业成长趋势。埃尔佛雷德·马歇尔德《经济学原理》从企业规模经济论、企业的市场结构论和企业家理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法国经济学家吉布雷特在其代表作《非均衡经济学》中,对企业规模与成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其成果被称为“吉布雷特定律”[5]。企业成长理论的开山之作当属伊迪丝·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
她认为企业成长理论是一种纯内因成长论,强调管理对于企业成长的作用,主张用成长经济理论代替传统的规模经济理论,开创了在管理学领域研究企业成长问题的先河。
1.2.2企业成长的主要理论
彭罗斯的企业资源成长理论认为,服务可分为企业家服务和管理服务两个相对照的部分[6]。前者用来发现和利用生产机会,后者用来完善和实施扩张计划。他们都是企业成长不可或缺的。不过,从某种意义而言,企业家服务队成长的动机和方向影响更加深远,企业家管理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彭罗斯认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管理竞争力、产品或要素市场以及风险与外部条件的结合。企业成长一方面与特定群体的人的意图有关,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企业内部存在部分没有被利用的生产性服务。真正限制企业扩张的因素来自企业内部,受制于企业的管理服务。管理服务的实践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而知识的增加又会导致管理力量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的成长。
根据安索夫的战略成长理论,企业成长战略有四个属性:规划适当的产品——市场范围;根据发展的范围和方向划分选择战略类型;运用竞争能力的优势;灵活运用协同效应。他强调企业对自身能力概况和协同作用的把握。前者表现企业现有技能和资源的特征,是直接反映企业强弱的现实能力;后者反映企业现有项目和新办项目的关联性,实质上是企业的一种潜在实力。它预示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因此是一种“成长向量”。四种战略是扩大现有经营项目和市场占有率战略、开发新产品战略、开发市场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这是核心能力理论的原型。
德鲁克的经营成长理论认为,一家企业所能成长的程度完全由其员工所能成长的程度决定,经营成长的控制性因素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最高管理层必须从思想上当行动上作好不断改变的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不断保持和加强企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实行有效的创新管理是企业在急剧变革时代中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钱德勒的管理与技术成长理论中,管理层形成的看得见的手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加资本家的竞争能力。同时,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它引起企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根本性变化。现代企业对古典企业的取代和家族式公司向经理式公司的转变,推动了企业的成长,是美国企业界的管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