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研究区与数据
2.1研究区
南通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季风环流,南通市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夏季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区域内盛行东南风,此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而南通市由于地处北半球中纬度的沿海地带,气象灾害频发,主要有旱涝、梅雨、台风、暴雨、寒潮等。据统计,南通市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15℃,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069.3毫米,年平均降水天数约为11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大约为2000~2200小时,而且雨热同期,南通市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夏季的降水量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46%左右,而冬季降水则比较少,占到全年降水量的12%左右[8]。对南通市降水等级进行研究分析,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南通市的降水变化规律,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而且也有利于我们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变化的地区性[7]。
南通市地图
2.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南通地区各观测站点1962年至2011年20—21时逐日降水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3 降水等级分析方法
本文是通过分析南通地区近50年来逐日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来对南通地区的降水进行分等级研究。本文分析降水等级是采用Osborn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借鉴于Karl和Knight。这里就采用历年一月逐日降水量资料来说明降水等级的分析过程[9]。首先把历年所有降水日的降水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无雨日不包括在统计范围之内,然后再把它分为10个等级(分别用G1,G2,…,G10来表示),而每一等级的累积降水量则应该是占总降水量的10%[9]。第一等级(G1)降水是由很多最微弱的降水事件所组成,它的累积降水量占到总降水量的10%;第二等级降水(G2)是由许多较小的降水事件所组成,同样它的累积降水量占到总降水量的10%,以此类推,第十等级降水(G10)是则由一些最强的降水事件所组成,它的累积降水量同样占到总降水量的10%。最后再将历年1—12月的日降水量按照上述方法划分为10个等级,这样就可以得到年、汛期(5—9月)、非汛期(10月—次年4月)的等级划分情况。最后就可以对南通市近50年来降水等级进行分析研究。
同时,本文还可以计算出每一等级降水事件对总降水的贡献率,并能够分析降水贡献率历年的变化情况。降水的贡献率是指某年的日降水量属于某个等级事件的累积降水量,与该年总降水量的比值。某年各等级降水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PGi表示某年第i等级(i=1,2,…,10)的累积降水量,Ptotal表示同年的总降水量。某个等级在某年的实际贡献率可能小于或大于10%,它是反映降水量相对于平均状况而言的变化情况,比如,在湿润期的某等级降水的实际贡献率可能会大于10%,而在干旱时期某等级降水的贡献率则可能会小于10% [9]。
4 分析与结论
4.1降水等级划分
本文对降水序列进行了计算和等级划分,表1显示了各等级降水的平均发生次数。表1表明,最强降水事件的G10的发生次数仅仅占到了总降水次数的1%左右,而最弱降水事件G1的发生次数则占到总降水次数的50%以上(而它们对总降水的贡献均为10%)。低等级降水(G1-G3三个等级)对总降水的贡献率根据定义仅为30%,而低等级降水的总发生次数却达到了总降水次数的75%以上;高等级降水(G8-G10三个等级)对总降水的贡献率根据定义也达到30%,而高等级降水的总发生次数却仅仅占到总降水次数的4%左右。近50年来南通地区强降水事件在不断增加,而较弱等级的降水事件则有所减少。因此,南通地区的降水集中于高等级降水的程度非常高。第一等级降水的发生次数和第二等级降水的发生次数之间的差别很大,这是因为第一等级包含了许多最微弱的降水事件。而同时,汛期低等级的降水事件发生总次数明显高于年序列和非汛期,这就说明南通地区汛期降水的集中程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