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的开发已有近几十年的历史,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相关理论研究却起步甚晚。人们曾经普遍认为民俗文化一旦与旅游挂钩,就会完全丧失其原本的文化内涵与意义。但在十五规划学科建议里,众多学者开始认识到不能一的将民俗本真性的丧失归罪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是应当积极地寻找旅游与民俗之间互惠共赢的新关系。至今为止,有关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如何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民俗资源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同时又不会对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破坏,这些依然是旅游学家与民俗学家需要进一步合作探讨的问题。所以本文以大理地区为例,从游客、文化掮客与当地居民三个角度探究以白族特色为主的民俗旅游对于大理文化产生的影响,并基于其发展的现状提出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和谐共存的建议。
2. 民俗旅游发展影响文化的机制
2.1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是民俗旅游商品化的根本动因
民俗根植与民众的生活与生产结构中,因其在个人或社区生活中独特的调适、融洽、磋商社群关系以及整合族群文化心理结构的功能而具备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3]。民俗旅游是旅游与民俗在新时代背景下商业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新鲜的异域文化,民俗旅游给旅游者带来心理冲击力,满足了游客对于目的地文化的一种探索与猎奇的心态。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民俗旅游同样属于旅游活动的一种,也同样具备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以及建设性特点,而这些因素都会对当地的民俗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即便是具有灵活形态的民俗活动,旅游策划者为了满足其经济发展需要,以及迎合客源地文化口而对本地传统的民俗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夸张与变形,进而扭曲当地文化传统。
简而言之,正是旅游活动本身的经济属性不可避免的使得当地民俗活动在其组织和运行的过程中带有大量现代商业的操纵痕迹,使得传统民俗活动戴上了新时代消费主义的烙印,这种趋势势必会对当地原本淳朴的民风民俗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侵害。具体表现在:在准备阶段,为了满足游客对于当地民俗的主观想象而对本地的传统民俗进行主观改造,编造原本并不存在的民俗来刺激游客心理。或者将别地具有知名度的民俗生搬硬套到本地,对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活动进行简单而又表层的分解,重新组合成自己的东西。这些行为实际上也构成了对于当地文化传统的破坏与威胁。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2.2民俗旅游发展影响当地文化的作用原理
旅游活动对于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影响可以用“文化移植理论”解释。文化移植理论认为,两种文化相碰撞时,双方文化都会向对方文化进行借用或者移植以达到向对方文化进行靠拢的效果。但是这种借用的过程对于两种文化之间并不是对等的,通常来说是比较强势的文化会影响相对弱势的文化。相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游客所代表的外来文化相对于当地文化来说是强势文化,所以做为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对于游客来源地的文化借用比较多,造成当地居民屈从于游客的价值观、态度、美以迎合游客的口与需求。然而,在研究旅游对于当地文化发展的影响时也应该注意到,旅游只是文化移植的途径之一,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不全是旅游作为媒介的结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带动人口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的升级与转变,都会对当地以传统农业作为基底的民俗活动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要辨别哪些改变源自旅游的文化交流,哪些来自现代化影响十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