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从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易事, 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高科技、城市化以及西方文化像飓风一样席卷而来,所到之处大量的传统文化急剧消失。年轻人们都知道麦当劳、肯德基这些西方快餐,却说不出中国传统“八大菜系”的名字;唱着流行的英文歌,却没听过中国传统戏曲,分辨不出何为昆曲,何为京剧。文献综述
教科文组织尽力去保护这些濒危的文化,于2003年10月17日于法国巴黎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由全球化和现代化所造成的文化冲击采取了更坚决的抵御措施,强调了对多元文化创造以及传统本身的尊重。
我国于2004年加入此公约,引起了国人的普遍重视,使保护的理念在不同层面上得到推广。2005年,国务院确定在国家日历中将6月9日设立为文化遗产日,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出现时间不算长的术语,渐渐为国人所熟知,也使保护工作深入人心,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大众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精神需求也因此膨胀,从追求高水平物质生活转向追求高水平的精神享受,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还是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空前热情,都表达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求。在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发扬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有8个省市的14种灯彩上榜,其中“何氏灯彩”于2007年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么多种灯彩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说明中国灯彩艺术的重要性与其急需保护的传承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