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分析认为,现代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他们远离家乡去外地上学,只有在长假的时候才能跟父母相聚,而手机就成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不仅是父母,在生活中总离不开要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这时手机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大学生为了保持与父母、同学、老师的联系,促使了他们进行手机消费。
4.大学生手机消费心理特征分析
4.1理性消费心理
表三:淮师大学生手机消费金额统计表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1000以内 4 4.2 4.2 4.2
1000-2000 43 45.3 45.3 49.5
2000-4000 33 34.7 34.7 84.2
4000以上 15 15.8 15.8 100.0
合计 95 100.0 100.0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淮师大学生手机消费金额在1000以内的占4.2%,手机消费金额在1000-2000的占45.3%,手机消费金额在2000-4000的占34.7%,手机消费金额在4000以上的占15.8%。这一结果说明,大学生在手机消费时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理性消费。
笔者分析认为,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已将处于成熟时期,其消费心理也已经成熟。他们在手机消费是能够充分考虑手机的效用和支付的约束,手机消费行为比较理性。其次,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已经趋于稳定,外界环境对对其心理影响不大。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抵御外界诱惑,他们有坚强的意志。态度将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大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态度,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手机消费。
4.2非理性消费心理
4.2.1从众心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淮师大学生在跟换手机时,7.4%的是因为别人;10%的同学买手机时受他人影响(表一、表二)。这一结果表明,部分大学生在进行手机消费时存在从众心理。
笔者分析认为,大学生虽然知识层次普遍较高,接受了先进的科技知识教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缺乏判断力、自信心较弱、自尊心和虚荣心较强等,在别人的压力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采取跟跟别人一致的观点,从而导致其在手机的消费上发生从众心理。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的直接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兴趣爱好也易趋向和从众。“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在大学生手机消费方面,从众心理会导致无谓的浪费,甚至会养成恶习。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