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就业过程不公平
临近毕业之际,高校毕业生忙于修饰简历,网上投递简历,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家长们也为子女的就业绞尽脑汁的找关系,走后门。此外,虽然政府多次重申提高就业公平性,任何单位不得以性别、院校层次、户籍、民族等为借口挑选毕业生[2] ,尤其禁止性歧视。这些看似促进就业的规定,由于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体系,难以对用人单位加以约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处于劣势地位,是否被录用最终是由用人单位来决定,即使有不公平的现象,毕业生也只能接受现实。
3. 就业不稳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只增不减,供大于求。有些用人单位只招用大学生,而不办理相关手续,致使毕业生应有的相关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都得不到落实[2]。毕业生无法得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性就会下降,发展空间也会受到限制,最终跳槽,导致毕业生一直在找工作、而用人单位经常招聘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毕业生长期受“铁饭碗”思想的影响,致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一心想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发展钻,也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2]。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就不仅仅是毕业生个人的心理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政策历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国家统一分配,第二阶段:政府统一分配向市场过度,第三阶段:毕业后分配主要以市场导向为主 [3]。经过这么多年的过渡,问题依然严重,可想而知之前的举措效果是不明显的。我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1. 就业主体方面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他们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并不会成为就业单位选择求职者的唯一标准。因而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只是就业主体能力的基础,就业单位更看重是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
就业主体的能力应该是什么?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的单位看中专业技能,有的单位看中经验,有的单位看中创造力。如今的人才市场就像是一个卖方市场,对于就业单位来说大学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所以就业主体能力的缺乏就会成为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了。任何单位都是为了追求一定的效益和利润的,因此他们都不乐意聘用没有能力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原因就是对职位的挑剔,这种挑剔可能是受到社会观念、大众传媒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因而大学毕业生总会选择某个领域内的或者某个具体的职位,而且选择职位的时候也会受到工作环境、工作难易程度和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影响,这就会导致有的职位没有人来做,而有的职位又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就业难的原因也就是自己总想选好的职业,最终把自己挑剩下了。就业难这个问题不仅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出现,在其他的领域也出现。因此单单就学历来讲,它既不应是成功就业的跳板,又不全是不能就业的障碍。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多少优势,而如果认为自己学习好、能力强就能在就业过程中占得一席之地,那就大错特错了。文献综述
2. 就业环境方面
就业整体的环境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表现在:一.社会就业环境复杂,二.关于就业的社会风气混乱。
社会就业环境就是社会各方为就业者提供的宏观层面上的就业政策和微观层面上的就业规则所共同构成的就业氛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还是按照计划指标来做,还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都是把培养人才而不是把使用人才放在重心。而且人才培养计划也是难得一变,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大纲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一边是大规模的人才培养,一边又是大量的人才被市场所排斥,二者长期共存、互相拉扯,就会使得社会就业环境越来越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