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亲脂性差,不宜渗入细胞,因而用于细胞的研究效果差 ;
(5)特异选择性差。
1.6荧光素与生物化学
荧光素首次于1871年由Von Bayer在氯化锌催化下通过间苯二酚和邻苯二甲酸酐缩合而成,其在水溶液中最大吸收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在492和517 nm,pH>8时量子产率高达0.922J。由于荧光强度大,许多荧光素衍生物被合成并用作荧光检测试剂,如5(6)-羧基荧光素、5(6)-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是应用最广泛的荧光衍生试剂。将荧光素以共价键连接到多肽、核酸、寡聚核苷酸、蛋白质尤其是抗体、激素及其他生物分子上形成分子荧光探针,用于生物学检测及基因表达。近年来,荧光素在生物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原子荧光光谱是1964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原子荧光光谱发是以获得辐射能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返回基态时,所发出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
原子荧光可分为3类:即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和敏化荧光,其中以共振原子荧光最强,在分析中应用最广。共振荧光是所发射的荧光和吸收的辐射波长相同。只有当基态是单一态,不存在中间能级,才能产生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是激发态原子发射的荧光波长和吸收的辐射波长不相同。非共振荧光又可分为直跃线荧光、阶跃线荧光和反斯托克斯荧光。直跃线荧光是激发态原子由高能级跃迁到高于基态的亚稳能级所产生的荧光;阶跃线荧光是激发态原子先以非辐射方式去活化损失部分能量,回到较低的激发态,再以辐射方式去活化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荧光,直跃线和阶跃线荧光的波长都是比吸收辐射的波长要长。反斯托克斯荧光的特点是荧光波长比吸收光辐射的波长要短。敏化原子荧光是激发态原子通过碰撞将激发能转移给另一个原子使其激发,后者再以辐射方式去活化而发射的荧光。根据荧光谱线的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荧光强度与被测元素的浓度成正比。据此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文献综述
原子荧光光谱仪分为色散型和非色散型两类。两类仪器的结构基本相似,差别在于非色散仪器不用单色器。色散型仪器由辐射光源、单色器、原子化器、检测器、显示和记录装置组成。辐射光源用来激发原子使其产生原子荧光。可用连续光源或锐线光源,常用的连续光源是氙弧灯,可用的锐线光源有高强度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及可控温度梯度原子光谱灯和激光。单色器用来选择所需要的荧光谱线,排除其他光谱线的干扰。原子化器用来将被测元素转化为原子蒸气,有火焰、电热、和电感耦合等离子焰原子化器。检测器用来检测光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常用的检测器是光电倍增管。显示和记录装置用来显示和记录测量结果,可用电表、数字表、记录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