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运动时期知识界热烈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梁漱溟逐渐形成了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基本看法。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所谓伦理本位是指以道德为本位,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以伦理纽带相文系的天然关系;所谓“职业分途”,是指中国“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而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1]。随着西学东渐,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但西洋文化又未在中国确立。这种东不成、西不就的状况,就是一种严重的“文化失调”,就是中国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所在[2]。
在梁漱溟看来,要根本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就必须从最大多数大众所在地着手。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在近百年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固然直接间接都在破坏乡村,但中国人所作所为,一切文新革命、民族自救,也无非是破坏乡村[3]。中国近百年史,可以说是一部分乡村破坏史。因此,乡村建设就成为了梁漱溟的思想核心,农村成为了社会的显性部分,农村建设成为了社会改革的核心。
在文化失调的现实背景下,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应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若想再重新整理和建设中国固有的文化,不使失传,不使停滞,必须借助教育之功。学校必然成为社会的中心,教师必然成为社会的指导者,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4]
(二)乡村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1.教育目的
(1)知识培养目标
在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中,论其教育目的,属于社会本位论的范畴,他认为教育应该立足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乡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此外,他强调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通过教育对农民的培养进而影响农村的生存和发展,他再三强调乡村教育要服务于农村建设和发展,服务于农民。
(2)品德培养目标
梁漱溟非常注重精神教育,他把对教育者“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甚至凌驾于知识学习之上,要求受教育者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唤起农民觉醒,他为教员开设精神熏陶课,并进行精神讲话,努力让教员们使农民群众的精神活起来[5],建立一种向上的环境氛围,从而更好的为乡村建设服务。
- 上一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修订稿比较研究
- 下一篇: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建议
-
-
-
-
-
-
-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