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20
致谢 21
附录 22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实验是现代初中科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更形象生动地理解科学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体验并养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实验是创造思维的摇篮,实验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地动脑探讨问题,制定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并动手实验。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动态过程。合理的实验教学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理解基础知识,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理的实验设计应包含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体现在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2)单一变量的原则;(3)设置对照原则;(4)平行重复原则。实验设计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能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同时应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性,并有相应的改进措施,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高品质的观察、分析、判断、处理能力。[1]
“浮力”是流体静力学中应用比较强的基础知识之一,论文网是初中科学的力学内容的重点内容。概念为:物体部分或全部浸入流体中,其表面和流体接触而受到流体的压力,物体表面各面元所受流体压力的合力,就是物体所受流体的浮力。[2]
浙教版的初中科学课程,将《水的浮力》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2013年6月第1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并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常见现象。[3]因而浮力的相关知识是以浮力概念为基石,阿基米德原理为核心,以物体的浮沉条件为其表现形式的。[4]
本次的研究就基于科学的实验设计,使学生对浮力的相关知识,有着更为深刻认识,从而辅助教学。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探究性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9]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针对学生当前的认知特点,能合理有效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教学手段,是眼下颇为重要的。
本次的研究,就着力于这个现状,从当前的教学模式出发,通过改良实验设计模式,让学生对浮力这个初中力学的难点,剖析的更为深刻。全面地掌握浮力知识,能运用浮力的知识巧妙地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处处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并不那么神秘。
1.4 研究内容
先介绍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接着从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及证明、教材内容分析、浮力的计算方法,并且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对浮力的实验设计进行教学策略分析。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在罗杰斯的观念中,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潜能得以发展、宽松而和睦的心理环境,因为人时刻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曾经说过,一个人是一个流程,但并非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转化着的潜能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预设的程序,利用固定的模式去教导学生,不能限制学生如何思考,怎样行动;必须顺应学生的心理,让他们自发的去体验、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