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生要提高整体科学素质,就必须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毅力和足够自信心,如果学生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那么在学习科学的整个过程就会缺乏动力,学习效果不理想,科学素质难以提高,就会阻碍素质教育的进展,所以说非智力因素的好坏,将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影响也很大。从小处的课堂实际教学来说,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符合新大纲的教学要求的。
二、非智力因素概述
1.非智力因素简述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由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启动、导向、维持和强化多方面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心理学家把那些个性心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
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起到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是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属于较高层次水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例如意志、动机、兴趣、性格、情绪情感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间接的影响,具有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作用,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毅力、自制力、求知欲望、满足感、学习激情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很强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对学习产生非常具体的影响。如果学生在这些因素中有非常正面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就会十分明显。
总而言之:非智力因素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影响决定智力活动效果的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是一个整体,并具有一定的结构,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性格等。[ ]
2.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
(1)意向性
智力因素具有认识性的特点,和智力因素的认识性特点相对应的是,非智力因素属于意向性活动的范畴,是意向活动的各种特征的结合。正因为如此,它起着意向作用。它决定着一个个体如何对待和处理一件事务,也就是对当前的这件事情是愿意做还是不愿意做。
(2)养成性
智力因素具有遗传性的特点,而与此相反的是,非智力因素虽然也有一定的先天影响,但最主要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活动习得的。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具有养成性。例如在非智力因素的具体表现中人格、兴趣、性情、进取心、心理素质、毅力和创新能力的这些能力和素质,都非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
(3)聚合性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能力的总和,而这些能力的结合是聚合性的`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也就是说,非智力因素不是由众多因素以某种形式的有机结合,而是并列地聚合在一起,它们各自独立地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各因素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制约性,或者说没有促进或促退的影响。
(4)波动性
非智力因素具有波动性的特点。如一个人在不同的事情上的态度根据其个人的喜好不同可能会截然相反,在一件非常喜欢的事情上可能兴致很高,做事效率也很高,而在另一件不喜欢的事情上可能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做事的效率也会变得很低。正因为非智力因素的这种波动性论文网,所以非智力因素很难用定量的手段测量,甚至是不可能定量测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