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孝道态度的理论
台湾心理学学者们对孝道做了创新性和系统性的解释。他们对孝道的理论、孝道的本质内涵、孝道的研究方法、孝道的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解释。过去心理学对孝道态度的单向性和尝试性的片面研究和解释,也被杨国枢纠正了。杨国枢为孝道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奠定了一个正确的基础起点。
1970年以后,以HO和黄坚厚等人的研究结果为主,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孝道的内容上,他们对孝道理念与实践行为的共同性进行探讨并且采用问卷和量表对被试的传统孝道进行了调查。
叶光辉是第一个提出双元孝道模型的概念的台湾学者。他是从华人亲子互动的关系和个人对于孝道的认知态度的特点入手研究孝道的。他所认为的孝道概念是:子代在面对亲代和家庭关系运作时,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的隐含的心理模式。这个研究为更好的辨别出孝道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它本身具有的具体的心理运作历程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心理运作模式与一种家庭关系的运作模式也是契合的。为了满足子代自身的心理需求作为前提的亲子关系互动过程中,就是通过不同的关系运作特点相融合,形成了两类拥有不同运作功能的孝道导向,即这两种导向就是:互惠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
同时,孝道对个体的价值观念、性格特点、身心的适应性和代际关系等的方面都具有影响作用,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也是叶光辉提出的观点。但是,现阶段对孝道的各种研究是有不足的,缺乏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体三个方面的综合。家庭是个人社会生活之起始点与中心,亦是个体孝道形成的基础,在家庭关系中运作的孝道应与各类社会议题相结合。
2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2.1问题提出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本文认为现有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迄今为止,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孝道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对孝道的研究,都是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等领域出发的。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于孝道而言都属于应然问题。那么,本文的研究从实然问题的角度出发,就是为了弥补对孝道研究的不足,为了促进孝道研究的相关理论的发展,从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对现代人的孝道态度进行分析。
其次,目前关于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和孝道态度三者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太多,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得出:有些研究仅仅涉及了家庭功能和亲子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些仅涉及了亲子关系和孝道态度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未有同时考察这三个变量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家庭系统内的不同因素对孝道态度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和孝道态度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描述,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水平、亲子关系和孝道态度提供了基本依据,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通过整合研究这三个因素,得出家庭功能通过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孝道态度,进一步丰富了有关家庭因素和大学生孝道态度的相关研究,并为家庭治疗和高校道德教育提供可参考的理论资料。
最后,从实践意义的层面上看, 大学生是个很庞大且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群体,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虽然身体发展已经成熟,但是心理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程度。学生群体,从幼年开始上学,一直待在校园里埋头学习,没有接触社会层面的机会,所以他们对社会上的事物了解较少。他们现阶段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关于自我的一致性形象的整合。处于校园中的大学生对待校园生活之外的社会的了解都来来自于间接经验,显得过于表面化。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而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孝道意识提供科学依据,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