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一)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由于研究者们的研究角度、研究方式以及其价值观、人生经历不同,还没有形成共识。在钟启泉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书中认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教学”,就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1]。福建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说: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2]。其中最有代表性、得到教育界认同的浙江海洋学院宋秋前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3]。总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学,教师通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获得学识上的发展进步。数学专家张斌曾说过说:目标决定效益,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这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时间与学习收获的时间比,从学生发展的长远来说,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学生学习数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帮助学生升学,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保证了教学按照规定的目的、内容进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4]。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为人师表和教学风格等传授知识并被学生认可接受的能力,对教学质量起着根本的作用。教育部明文规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具有:(1)专业知识。包括深厚的数学素养,敏感的数学意识、系统的数学知识、明晰的数学思想和娴熟的数学技能。(2)专业能力。包括育人、教学、反思、评价、科研、管理能力等。(3)专业情谊。赞可夫曾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教师对自身从事的专业的价值、意义的理解而形成的教师职业所必备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就是教师的专业情意。所以教师的水平对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素质高,执教经验丰富,那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
2.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在小学,一个班级少则二三十位学生,多则可达上百学生,这么多学生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基础、智力发展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比较高,教师教学效果也会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