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认为“攻击性行为就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伤害另一生物,而不被该生物所接受的行为” 。在该定义方法中想要造成伤害的意图、产生伤害的行动和对于该行动的社会评价是判断行为性质的三个重要的根据。就是说攻击性行为是攻击者以伤害他人为目的,对攻击对象采取行动并造成伤害,或采取违反了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危害
儿童攻击性行为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心理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会妨碍儿童一生的发展,如果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儿童期没有得到良好的矫正,在儿童成年后就容易有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社交障碍等问题。此外,儿童期的攻击性行为还可能影响到青少年乃至成年后的犯罪行为。有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暴力少年罪犯在儿童期就被人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 。也就是说在儿童期就表现有攻击性倾向或频繁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如果不及时的制止他们并进行矫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容易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调查发现,在我国“88.4%” 的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倾向。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因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的,在儿童期高比例的攻击性倾向意着到了成年期更容易有违法犯罪行为。
因此,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和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矫正和教育策略就成了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及环境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是与儿童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攻击性行为也表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不同性别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趋势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趋势。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年龄发展特点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首先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式。在儿童早期,儿童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多是工具性攻击,即儿童攻击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攻击他人而是为了以攻击为手段,达到某些非攻击性目的,如一个小孩为了抢玩具或零食而打另一个小孩。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攻击性行为转变为敌意性攻击占攻击性行为的大头,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更多的是以人为攻击中心,发动攻击的目的就是伤害他人,攻击的形式表现为诸如批评、嘲笑、辱骂等等。究其原因,大概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于信息有了更加高效的加工能力和手段,能够比较明确地判断和分辨他人行为的意图和目的,所以此阶段儿童的对于特定行为的报复性攻击行为会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
其次,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发展而不同的:在儿童早期,他们更容易使用身体攻击行为,而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言语性攻击在儿童攻击性行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归根结底,可能是因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明白身体上的攻击更容易招来父母或长辈的制止,他们大多无法容忍年龄较大的儿童的身体上的攻击行为,因为这不符合正常的行为规范。但对于儿童的语言攻击他们则大多会忽视,即使注意到也可能会用一句“童言无忌”作为最终解释。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性别差异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男童和女童身上的表现也是截然不同的。男童在做出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可能偏向于使用物理手段,即利用自己的身体做出攻击性行为。而相对于男童相同年龄阶段的女童可能更偏好于使用言语作为攻击手段。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相同年龄阶段的男童的攻击性倾向是要远高于女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