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意义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针对教材编写有所强调:“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社会存在着太多良莠不齐的信息。教材编排首先要吸收社会价值取向中的优秀成分,将这些优秀成分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出来,并教授给学生,这对学生接受当前社会价值取向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蕴含着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具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文美、科学美,有利于学生获得美的感性认识,构建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 研究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与学生的情感生成的关系,就是在研究小学生在中年级阶段应达到什么样的情感要求,就是在研究教材是怎样安排课文使得学生的情感有所生成。这是教材编排在阅读教学中的基础性体现。
2.教师的解读对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起着引导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就是一成不变的,或是只有一种固定套路。研究教师的解读与学生情感生成的关系,就是研究不同教师的解读方式对学生情感的引导性作用,就是在肯定多元解读的合理性,并以此对教师面对文本时的解读有所启示。本文所研究的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与教师们相处的时间相较而言更多一点,学生在大多数时间内接受的都是学校教育,而就学校教育中的语文学科而言,对学生情感生成影响最大的,便是阅读教学了,而教师的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
从教材编排和教师解读两方面入手,是出于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教师解读对学生情感生成的引导性的考虑。当然,学生的情感生成的确与学生自身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但无论什么样资质的孩子都不能够任由其发展,必须加以引导。教材编排和教师解读这两个方面便是对学生情感生成的客观因素,教材的编排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情感生成的土壤,教师的解读则是肥料。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学生的情感生成。
一 教材编排的基础性
有了教材,教师才有了可依凭的文本。教师只有在对教材进行准确的把握之后,才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发挥其主动性,才能使“死”的教材变成“活”的资源。而教师的解读既不能偏离教材,又不可高于教材,就像著名教师沈大安先生说过,教师自己对文本可以深刻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因此,只有在准确地把握教材之后,才能对文本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解读。故而本研究分以下两个步骤展开:
第一步,根据教师参考用书对中年级四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提炼出每一单元的情感主线,总结出每册教材中八个单元对学生情感生成的主要要求,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现实情况,分析教材中对学生情感生成的要求是否合理;第二步,整理出四册教材中各种文体占据的比重,并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各册教材中文体分布情况与学生情感生成的关系。
(一)教材在情感取向上的编排
1.四册教材编排的情感主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年级的四册教材,经笔者梳理分析,根据其各个单元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总结出这四册书在内容上对学生情感生成的七条主要要求,具体如下 :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