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的的商人经商都是为了致富,他们往往在经营的过程中违背道德规范,弄虚作假,欺诈经营,当然,儒商中不排除有一些这样为了利益出卖原则的商人,但是绝大部分的儒商却是本着以义图利的原则,在经商致富的过程中,他们义利结合,绝不弄虚作假。
儒学博大精深,义和利的关系也是儒学的重要内容。儒家鼻祖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也。”[8](P1919)这里的“成人”是指完善的人,也就是在孔子的眼里,一个完善的人,需要懂得见利思义。利就是所谓的物质利益,商业利润,而义就是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遵循的社会公共道德。儒学大家朱熹也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9](P381)朱熹的话强调了义在儒文学中的的地位。儒商们也在实际中本着这一标准。在《施润泽滩阙遇友》的小工商业者施复在捡到六两银子后,人的本性决定了他先是内心非常窃喜,但是他转念一想如果这个钱是富人掉的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是一个和自己一样辛苦挣钱过日子的人丢的,那么这钱便是用来养命的,不小心丢了的话,就等于断绝了最后一口气,于是他回到了原地等待失主,并且拒绝了施主的回馈。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施复身上存在着人性的弱点,但是他最终能够换位思考,拒绝了自己的贪念,选择等待失主。
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10](P28)在《朝奉郎挥金倡霸》中的主人公汪兴哥是一个帮人不求回报的人,在刘珫需要军费的时候,他连借条都不要就将钱借给刘琮,最后刘琮却给他丰厚的报酬。这就是因义得利。商人经商虽然是为了获取利润,但是他们并不是仅仅追求利润。他们的商业经营活动不是狭隘的,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他们也在展现自己对道义的认同。在“三言”“二拍”中,存在着很多追求“义利合一”的儒商。在他们看来,人们既要讲道义也要重视利益,只追求道义是不现实的,追求利润是商人们合理地要求,儒商们不可能可怕地追求利润,他们在经商的途中用儒家思想指导着前进,将义利二者结合在了一起,相辅相成。
。二、生活自律上:勤俭刻苦,乐善好施
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是最古老的训诫。孔子对奢侈的态度也很鲜明:“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11](P1778)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儒商们大都坚韧顽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奋发,直到取得成功,儒商们又以勤俭精明为美德。他们将勤奋节俭作为根本,经商需要四处远走,无法安定一直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他们必须学会吃苦耐劳、起早摸黑,必须学会精打细算、“惟利是图”;他要付出汁水,因为做生意“宜勤勿惰,宜急勿缓。”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希望获得成功,有希望赚得大钱。
《徐老仆义愤成家》(《醒世恒言》卷三十五)里阿寄经商成功的秘诀也离不开能够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阿寄虽然是一个临老学做生意的商人,但他既能吃苦耐劳,又能勤俭节约,才能够在最后赚得钱财。他刚开始表示要做生意时,主人颜三娘担心他上了年纪受不了辛苦,但是他却是充满自信的表示年纪虽然大了,精力尚存,路能走得,苦能吃得,让三娘不用顾虑,后来果然做到了。尽管从主仆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也许只是一种忠主行为,但从经商运营的角度来看,也原本就是需要这种节俭精神的,若不能够勤俭刻苦,那么也只会坐吃山空,再多的钱,再多的财富,也经不起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