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农村留守幼儿人际交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农村留守幼儿交往不主动
相较于非留守幼儿,留守幼儿在交往中一般处于被动地位。李德勇的《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成因及表现》中提到,自卑心理是农村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之一,农村留守幼儿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1]。在交往初期,部分农村留守幼儿往往寻找不到正确的交往方式或是因为自卑、害羞等原因不怎么说话,因而使得交往对象无法了解信息或了解错误的信息,阻碍两者交往的发生和进行。部分农村留守幼儿在交往中不主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幼儿很小就离开了父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发展出现问题。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以后成人期的人际关系的雏形。依恋影响未来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对父母的依恋程度直接影响着儿童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农村留守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问题存在种种困惑和不解,但是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缺乏交流沟通的时间,而临时监护人往往缺少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沟通意识,很难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交谈。他们无法了解幼儿真正的内心诉求,因而使得这些幼儿得不到及时的指引和帮助。与父母的长期分居让他们得不到最正常的家庭的关爱和慰藉,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就是对于交往对象不热情,交往过程冷漠、被动。
2.2 农村留守幼儿交往认知不足
在日常交往中,农村留守幼儿常常会表现地和一般幼儿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留守幼儿往往会表现出对幸福幼儿的排斥心理,更有甚者,会对这些幸福幼儿的玩具、衣物进行破坏,说一些难听话等;他们会轻易地发怒和生气,在交谈中也分不清礼貌和友善的交流语言,会采用攻击对方来达到交往的目的[2]。这种现象主要是相对一部分的农村留守幼儿对交往认知不足。农村留守幼儿指的是4~6岁的幼儿,他们往往模仿能力很强,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在交往中的学习是幼儿时期重要的学习方式。家庭是农村留守幼儿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场所和环境,而农村留守幼儿一般无法享受完整家庭的关怀,也就得不到来自父母最直接的交往认识。临时监护人多持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基本上只考虑到照顾好留守幼儿的日常生活,保证吃饱穿暖,而不重视精神上的引领和道德上的规范,无法教会幼儿合适的交往方式。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幼儿对社会交往认知严重不足,做出一些错误的交往行为。幼儿在这一时期的学习能力不容忽视,如果监护人能做出正确的指导,就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而恰当的交往认知。还有一些父母因为长期见不到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试图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让幼儿得到心灵关怀,还容易教会幼儿挥霍金钱,使其虚荣心增长,更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和对交往认知的正确认识。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2.3 农村留守幼儿交往的范围和区域有限
交往环境可以指交往的场所,还可以指交往的对象和氛围等。相关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幼儿的单亲与祖辈也往往处于孤立的状态,社会交往较少,幼儿接触与模仿他人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农村留守幼儿的社会化发展[3]。在中国农村,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临时监护人身份的局限,农村留守幼儿的交往范围和区域显得尤为有限。其交往的质量和交往中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农村留守幼儿交往范围的影响。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还处在基础的发展阶段,依然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建设。在农村,临时监护人大抵只会负责留守幼儿的起居饮食,在交往范围的选择上,往往顺其自然。这主要是临时监护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也没有这样的责任和经济能力。农村留守幼儿的父母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打工,与自己孩子的相处时间极为有限。所以他们更珍惜这种相处时间,都是自己和孩子单独交往,一般不牵扯第三方。农村留守幼儿的交往对象也不像城市的幼儿一般丰富多彩,他们往往只往返于幼儿园和居住场所之间,能交往的对象除了临时监护人,就只有幼儿教师和幼儿同伴。所以,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在农村留守幼儿的人际交往发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留守幼儿在交往的范围和区域上都需要提高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