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老师指导的这一行动研究下,我不仅在教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但在对本次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和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我能跳出事件本身,站在自身职业发展的高度进行分析,将会进一步彰显行动研究的意义。
2 发现和界定问题
2.1发现问题
以前我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时,常常喜欢按照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组织,即复习铺垫~接受验证数学知识~巩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由教师直接控制教学过程,按照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来规划,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学生处于教师所安排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掌握着教学的进程[1]。在教学《比例尺的应用》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铺垫。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求比例尺?怎么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其次,接受验证数学知识。教师结合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出示了五道习题(均为书后习题),请学生逐题独立解答后再订正。最后,巩固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各环节的任务明确,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在接受验证数学知识的环节中,学生丝毫没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被动地做题与订正,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未被调动起来。我自己觉得,整节课索然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2.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觉得,学生在整节课中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是因为我没有把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没有为学生创设需要解决问题的生活情境,没有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暴露出教师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是在为了学习而学习。另外,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之间也没有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除了对知识点的再次复习外,教师没有关注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如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教学设计的三维目标中,教师只关注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3界定问题
一堂好的数学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构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具有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设置一定的真实的问题情境,把实际问题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创造思维正是在教师提供的自主活动的空间中慢慢发展的。而以前我习惯运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将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看成是一种“施舍”,甚至是浪费。在“接受验证数学知识”的环节,学生先听教师讲,然后再去思考和操作;先看书上是怎样讲的,然后再依葫芦画瓢地回答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决定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打破“复习铺垫一接受验证数学知识一巩固练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