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庭结构不完整,青少年缺失父母关爱、心理脆弱的现象较为常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意识没有以前那么强烈,破碎家庭比例逐年增加,有些家庭父母之间经常发生争吵,婚姻关系摇摇欲坠,稍有不和就当着孩子面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毫不收敛,也就谈不上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了。父母婚姻破碎的单亲家庭,单亲父亲或母亲因为精力、经济、心理等原因导致教育子女这一方面的困难。更不要说那些父母重新组建家庭的,有些孩子就被父母双方像踢皮球一样,你推给我,我推给你,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被父母遗忘的。“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在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及身体症状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子女存在着差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着自卑自责、冷漠孤独、对人焦虑、冲动等心理问题。”[2]他们对于成人世界具有明显的敌意,因为他们在最需要父母关爱成长的年纪,父母却选择了分开,他们失去了成长过程中其他同龄孩子都有的关爱,这些本该由父母共同完成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步,他们却失职了。青少年的心理、情绪、行为和价值观失去了正确的引导,进而导致其对某种不良行为的基本性约束力的弱化。
3.一些传统的错误教育观念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极易走上极端道路
传统教育观念中,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例如:孩子在学校因为一些事情犯了错,被老师批评,而后告知家长,家长知道后在没有进行任何言语上的沟通和交流的情况下,就把孩子教训一顿。又或者,父母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恰巧这时孩子又犯了错,不能够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育,家长便很容易将自己积聚多时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打骂式的教育。他们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且上一辈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所以这是理所应当的。另外,伦理观念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父母在家庭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我说什么你就要听着,在这些家长的头脑中没什么尊重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中去。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3]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
1. 在教育理念上,过分追求智育弱化德育的现象较普遍
教育应该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局限在考试分数和学校排名上,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才是合格的健康人,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追求学习成绩。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虽然明令禁止开设特色班,但是仍有很多学校按照学习成绩的好坏将学生分成不同级别的班级,将各个班级的称呼改变一些,而其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一些小城市寒暑假期间,仍有学校借着课外补习的名义,将学生以班级组织起来,在校园外继续上课。学校里评选优秀学生、三好学生永远都是考试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当选。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智育首当其冲。当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应试教育是比较公平的一项政策 ,统一考试按照分数高低录取,其中几乎没有参杂人情世故原则。但也正是因为应试教育,很多学校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采取机械化方式培养学生,浅显地认为将学生送入大学校园就功德圆满了,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并没有做过多要求,把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的看成是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