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3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首先梳理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分类、成因,然后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的内涵、衡量指标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另外还结合现有数据对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以及对于未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文中的分析以及实证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分析模块主要是借鉴了彭玉华的多元回归模型,利用地区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以及贷款利息作为解释变量,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另外,利用wind数据库收集了江苏省无锡市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数据,为了使数据更为平稳,还采用了对数化操作,企图能构建比较可靠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模型。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对地方政府债务适度规模的含义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组成及成因
2.1地方政府债务分类
出于不同管理方向,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地方政府债务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照债务资金来源分为地方政府的内债和外债;按照债务产生的预算级次,分为省级债务、市级债务、县级债务、乡级债务;按照债务控制形式,分成预算中的债务,预算外的债务与非预算的债务;根据债务表现的形式,分成赤字与融资两种;根据债务形成的法律要求,分成地方政府合法的债务和非合法的债务[6]。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法律责任主体可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以及其他相关债务。
另外,著名的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在1998年发表的论文中除了将地方政府债务分为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之外,还根据法律责任和道义的角度将其分为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显性债务是指由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或是所签订的合同中要求必须由政府来偿还的债务。隐性债务是指不受国家法律、法规或是合同约束,而是由于政府迫于公众期望或是出于道义和政治的压力从而承担的债务。在此分类基础上,Hana Polackova于2002年通过把直接和或有、显性和隐性排列组合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财政风险矩阵”。通过其财政风险矩阵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实际情况,可以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作如下划分得到表2.1[7]:
表2.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类矩阵表
地方政府债务 直接债务 或有债务
显性债务 直接显性债务:
国债转贷资金、地方政府借入款、地方政府债券、拖欠工资及工程款、专项借款等 或有显性债务:
地方政府担保债务、粮食企业亏损挂账等
隐性债务 直接隐性债务:
社会保障金缺口、地方政府承担的补贴(如粮食补贴)、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 或有隐性债务:
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下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等
资料来源:陈雷《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适度性研究》
2.2地方政府债务组成
(1)从资金来源看
根据2013年审计署报告制成的图2.1、图2.2、图2.3可以看出银行借款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渠道。在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银行借款占比51%、负有担保责任债务中占比72%,以及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中占比达到了62%,银行借款融资的占比远远超过其他资金来源的占比。与2010年银行借款占比分别为74.84%、81.88%、91.77%相比下降较多,但是依旧可以看出,一直以来,银行都是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事实上由于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加上近些年中央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借款对于银行来说,既可以保证贷款的利息收入,又不用太过担心贷款的违约问题,所以银行一般都会很愿意借款给地方政府,这显然对于控制政府债务的适度规模不利。有研究显示,我国信贷规模与GDP缺口之比在2015年就已经超过25%,位列全球经济体最高。这一指标是国际清算银行(BIS)用来衡量银行危机风险程度的,研究显示,这一数据超过10%,未来三年则可能存在风险。我国已超过25%,而且政府从银行借款比例相对较高,一旦发生兑付危机,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会对整个中国的经济造成强烈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