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从集聚律视角看,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式由单个企业向集群化转移。刘友金和胡黎明研究认为产品内分工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价值链跨区域重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方式[3]。江霈阐述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程度领先于中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特征的传统制造业领域[4]。

    2.2 结构性规律

    从转移企业的规模结构看,我国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毛广雄提到中小型企业因为在机制灵活、对生产要求相对宽松。主观能动性较强等优势,因而成为产业转移的主体,并且这些企业也更容易融入当地企业网络,对加入集群或吸引同类企业转移而在承接地形成的集群大有裨益[5]。

    从产业转移的链式结构看,我国企业抱团转移的趋势明显,但是产业链的某个环节的转移是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多淑杰提到我国东部地区嵌入国际产业链的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将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链低端环节向中西部延伸,已成为转变中国经济新的发展方式[6]。陈雪晴阐明了我国产业转移进入产业链布局优化及转移与转型协调新阶段,产业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转移的特征日趋明显,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合作的重要方式[7]。

    2.3 空间性规律

    从产业转移的方向看,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地区再到海外地区。桑瑞聪和刘志彪研究表现:在行业分布上,产业转移大致按照“劳动密集型—资本和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进行;在地区选择上,产业转移沿着“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海外地区”的顺序梯度进行[8]。贺曲夫和刘友金认为我国产业转移遵循梯度转移的规律,从转移产业的数量和规模角度看,都是先向中部再向西部地区转移[9]。

    从产业转移的距离看,产业转移随距离的增加呈现衰减趋势,东部地区的部分欠发达的省份及相邻的中西部省份更容易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毛广雄阐述了从区域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与作用范围看,区域产业转移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但产业转移距离呈现衰减趋势[10];雒海潮、苗长虹和李国梁发现不同区域尺度上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结果符合距离衰减法则,相对大规模的产业转移首先是发生在东部高梯度省份内部;然后是相对较大规模的东部高梯度省份间即向省外区域的转移;再次是相对较小规模的东部高梯度省份向邻近的中部省份的产业转移;最后是三大地带或四大板块尺度上相对更小规模的产业转移[2]。

    从产业转移的路径看,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向区域外围拓展、沿江和沿交通轴线转移以及由中心城市点状式向外转移的趋势。路艳红阐述了“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 三个三角区域向三个泛三角区域转移;沿交通干线、江河水道呈轴线式转移;由中心城市向周边中小城镇转移)[11]。

    综上所述,我国产业转移呈现机制性、结构性和空间性规律。在机制性方面,我国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方面,产业转移的方式由单个企业走向集聚;在结构性方面,我国产业转移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链式转移成为主要形式;在空间性方面,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向大致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随着距离的增加呈衰减趋势。

    3 江苏产业转移现状和特征

    江苏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之一,由于在自然、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该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梯度特征。形成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梯度比较明显的三个经济区域,苏南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期甚至去工业化期,苏中地区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但苏北地区仍处于农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初期。

  1. 上一篇:贸易壁垒下浙江鞋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2. 下一篇:环洪泽湖地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居民消费结构评价
  1. 江苏省集群政策及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分析

  2. 长三角区域资源密集型产...

  3. 产业链转移背景下淮安盐...

  4. 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5. 长三角区域劳动密集型产...

  6. 江苏省资本密集型产业集...

  7. 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

  8.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9.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0.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2.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3.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4.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5.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6.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7.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