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 12
参 考 文 献 14
致 谢 15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我国开始实施,在此影响下,江苏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省份之一。到2013年底,占我国总面积1.1%的江苏省,创造了占我国13.2%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10.4%地区生产总值。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北(连云港、徐州、盐城、淮安、宿迁五市。下同)与苏南(苏州、南京、常州、镇江、无锡。下同)的差异却日渐扩大,吸引了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刘晓峰引入了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从市场化差距、开放程度、所有制结构的差异三个方面来分析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失衡的制度因素,并对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差异提出了制度构建;简晓彬,沈正平,刘宁宁三人[1]则从苏北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差异的成因,战略对策来探究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等等。本文以《江苏统计年鉴》与江苏省统计局网站为数据来源,试图分析2005年以来苏南苏北经济差异现状及成因,注重阐述协调苏南苏北发展的意义,并对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对策。论文网
2 苏南与苏北经济发展差异现状
2.1经济总量和经济均量
自2005年以来,苏南和苏北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图1)。到2013年底,苏北与苏南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3558.88亿元、36385.87亿元,总人口数占全省37.6%的苏北只创造了占全省22.9%的GDP,而总人口数占全省41.6%的苏南却创造了占全省61.5%的GDP;苏南的人均GDP高达110051元,而苏北却只有45444元,这其中的差别不可谓不大。
苏南与苏北GDP的变化(2005-2013年)来.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数据来源:2006~2014年各年《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局网站
2.2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程度[2]。2005到2013年,苏南的三次产业结构状况(图2)显示出苏南第一产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二产业比重逐渐递减,而第三产业比重则逐渐增加;苏北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呈波动状态,说明苏北的经济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就纵向而言,苏南第一产业比重基本维持在2%,而苏北都在10%之上;在苏南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苏北的第二产业比重却在波动上升;就第三产业比重而言,苏南一直稳步快速上升,苏北却波动缓慢上升,在2009年甚至出现下滑现象,三次产业的对比说明苏南产业结构明显优于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