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环境意识的层次而言,依据水平的高低可以把环境意识分为浅层环境意识 和深层环境意识两种。浅层环境意识的培养是环境教育的短期目标,而深层环境 意识的培养才是环境教育的长远目标[7]。依据主体可以把环境意识分为个体环境 意识和群体(社会)环境意识两种。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个体环境
意识的产生和觉醒是群体环境意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群体环境意识又影响和 促进个体环境意识的建立[8]。
1.2 环境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
1.2.1 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观
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综合研究人类个体与自然环境系 统之间、人类个体和社会环境系统之间及社会环境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伦理 道德关系的科学。环境伦理关系主要靠道德规范来调节。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 伦理观从“回归自然”的传统环境教育伦理发展成一种新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 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概念中 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在经济发展中,既要有生产的观点,又要有生态的观点。 环境污染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在生产建设中只有考 虑到生态平衡的因素,才能保证经济的稳步发展。第二,在环境保护中,既要有 生态的观点,又要有发展的观点[9]。为高中生环境意识培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 础。
1.2.2 地理科学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表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不同 区域存在的差异的学科[10]。简言之就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在研究全 球环境变化、区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环境 意识的培养。而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 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 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为高中生环境教育指明目标,也为高中生环境意识培养提 供标准。
1.3 国内外环境意识培养进展
1.3.1 国外环境意识培养进展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发展比较早的国家,很重视环境意识的培 养教育。在英国,小学环境意识培养重视通过实践对知识进行强化,提高学生环
境意识。中学教育阶段通过课程传授环境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环境经验,加强对 环境问题的理解[11]。
澳大利亚是唯一独自占领一块大陆的国家,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使这个国家对 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高度重视,并且认真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课程安排 中,环境意识培养原先为“关于环境的教育”和“环境中的教育”,现在发展成 “为了环境的教育” [12]。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意识培养教育起步比较晚。印度人口众多、生 产力水平较低,中小学环境意识培养主要是在课程中安排环境教育内容,并以实 践活动来辅助实施环境意识的培养[13]。
1.3.2 国内环境意识培养进展
上世纪 70 年代,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在学校教育阶段进行
环境保护教育,从而提高国民环境意识的设想。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 初逐渐在中小学校课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内容。1983 年到 1992 年,确定把环 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联合国 1992 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 很快就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确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世界上率先 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在该议程中写道:“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灌输”。1996 年以后,“绿色学校”的创建使中国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