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起源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务必要由一尘不变的书本数学走向灵活多变的生活数学,将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只有了解数学发展的起源和历史,体验到数学的生活化和亲近感,才能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首,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希罗多德指出,在古埃及,由于一年一度的洪水淹没土地,为了租税,人们经常需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古代的几何学就产生了。可见,数学的产生在于其特殊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离不开数学。许多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伟人,对数学的起源也都做出了大胆的猜想。说法大同小异,那就是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劳动创造,数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即生活,要将数学生活化。只有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运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这样才能使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成为可能。
2.2 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认识
现在的教学新观点很具特色,其中有一条: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的确,教师教育学生,其宗旨在于让学生学会做人道理、学到基础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这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要领,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最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充分认识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生活化教学”旨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要达成这一目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在于对学生进行“教材”、“情景”、“实践”的生活化熏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能力化,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感受和运用数学。从而把数学教学生活化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并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另外,“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中提到,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可以从外部环境入手,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组织形式,要联系生活实际,将鲜活的教学事例引入课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上进行逐步创新,使学生真正从“生活化”的角度理解、运用数学。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遵循一贯原则——“以人为本”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充满未知的好奇,他们都想把数学学好。只是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精力略有偏差,导致对数学产生了逃避、恐惧甚至厌恶的情绪。此时,教师应该重视起来,多多关注,并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将生活中的数学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能感受到原来数学并非遥不可及。其次,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应该在完全熟悉教材之后,适当引入生活实例、教学情景,做到灵活鲜明、突出重点、有成效。最后,在学生受到生活化教学熏陶后,教师应注重实践的运用,如:在超市如何购物(元角分的认识),怎样读懂温度计上的摄氏温度(负数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将生活化数学带到课堂上,才能更有成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