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现状追溯至17世纪,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育论》中对“作业方法”做出了论述。美国桑代克在进行了相关实验后,得出在不了解学习效果的情况下,重复次数的多少与学习进度无关[2]。即在学习过程中,若教师未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较好的批改,会造成学生对自己完成的质量难以估测,不能很好的反馈,最终造成学生无法有效的进行二次学习。44289
1对作业的定义的研究
家庭作业原指工人在下班后,在工厂外需要完成的工作或任务。若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则是指学生的课外学习,或指在没有教师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3]。前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认为,家庭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能从根本上通过独立的作业的方式来巩固知识,进而使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得到完善[4]。
2对作业批改符号的研究
在加拿大,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从不会在学生作业本上打“X”。学生若做的不正确论文网,会被给予“?”、“/”、“——”等符号。在日本,教师同样别出心裁。他们常使用大小不等的圆圈。其中小圆圈表示学生做对了,而大圆圈则表示做对且有创意。若学生做错,则用一笔短小的“/”来表示[5]。
3对作业批改的评语的研究
日本是教育大国,他们的国语老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共同批改的模式,即在作文的最后设有“学生评”、“家长评”和“老师评”几个项目[6]。
4对家庭作业与学生成绩相关性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比较家庭作业的适宜数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量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来展开的。周寅鹤总结了国外的研究结果发现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与学习成绩呈正比,但二者的相关性与学段有密切关系。小学阶段的相关性为“0”;初中阶段的相关性为“0.07”;高中阶段相关性则为“0.25”,故建议学生的作业量应随着年级的增大而增加相应的时间,即为“10分钟法则”,而效果与科目有关,最密切相关的为数学和科学[7]。
Isa Deveci和Ismail Onder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科学作业中分配的时间与其科学成就呈正相关。但并非所有都尽是如此,从而分析得出本国的作业实践中存在问题,且有目的的作业对成功有提高作用[8]。
Christie Blazer, Supervisor也在其《HOMEWORK》的综述中写道,尽管存在“10分钟法则”,但作业的质量比作业的数量重要[9]。
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主要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EBSCO统一检索平台上对作业批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找到40篇相关性较大的文献。另外从文献种类分,除却纯理论性的文献外,可参考图2-1。笔者发现针对高中生物学科进行作业批改研究的文献较少,故本研究存在一定的研究价值。
文献涉及的学科分布
从中发现多数学者能结合我国现在的作业批改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周赛雷通过假设提问教师为什么要批改作业来对“作业批改”和“学情调查”进行区别,总结出以下三方面(“作业批改”与“学情调查”相比):第一,所站角度不同。教师未站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否有利的角度去判断。若只是为了应付教师自身的职责,教师批改作业将会成为机械化的过程,势必也的确出现了只是简单的批改对与错,且与学生没有任何交流。第二,教师态度不同`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这点结合了第一小点,若教师只是为了批改而批改,则显得略为盲目了。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课外的交流,通过作业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十分有效且常见的途径。故教师应精批细批,不仅能更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还能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短缺之处。第三,对后续教学的作用不同。多数批改后的作业没有记录,缺乏思考,教师批改的程度浅,直接导致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的肤浅[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