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马向真:《社会标签理论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解读与启示》,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7] 肖聆伊:《隐性区隔: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2005
[8] 黎文静、赵斌:《论资源教室的去标签化》,载《现代特殊教育》,2011(2)。
[9] 张策、吕勇:《论标签理论在学生个性培养中的应用》,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0(2)。
[10] 郑世仁:《浅谈贝克的标签理论对教育的训示[J]》,载《教育资料与研究(创刊号)》,1983。
[11] 程天君:《“差生”从何而来—基于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分析[J]》,载《教育科学研究》,2003(4)。
[12] 陈太忠:《隐蔽的力量——教师标签的社会学分析》,2006年5月。
[13] Kim,M,Schallert,D.L. Building ca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a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 word-by-word,moment-by-moment[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1,27(2011).
[14] Flood,J,Lapp,D,Squire,J.R,Jensen,J.M.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M].Mahweh,NJ,Erlbaum 2003.
[15] Alexander,P.A,Schallert,D.L,Reynolds,R.E. What is learning anyway? A topographical perspective considered[J].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9,44(03).
[16] 刘海霞:《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及改造对策分析》,载《东方文化周刊》,2014(19)。
[17] 张英:《小学阶段问题学生的产生与转化略谈》,载《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3(10)。
[18] 杜亚辉:《小学阶段“问题学生”的教育思考》,载《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3)。
[19] 黄靖:《谈谈如何转化小学问题学生》,载《教育界》,2015(31)。
[20] 杨玉:《让“问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再成为问题》,2015(7)。
[21] 舒啸宇:《浅析外部条件影响下中小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载《时代教育》,2015(1)。
[22] 刘爽:《浅谈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载《青年文学家》,2013(22)。
[23] 崔清:《浅谈"问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载《法制与社会》,2009(31)。
[24] 张成:《浅谈"问题学生"及其形成原因》,载《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
[25] 顾国星:《 "问题学生"的多学科审视与教育策略》,载《当代青年研究》,2007(2)。
[26] 孔红菊,张建武:《中职教育必须面对问题学生的再培养》,载《甘肃科技纵横》,2008,37(5)。
[27] 杨彦勤,辛全才,赵延风 :《"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载《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8] 杨文凤,马维振:《中学"问题学生"的成因及教育策略探析》,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6)。
[29] 郑霞:《浅谈小学问题学生情感教育》,载《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11)。
[30] 陆可英:《小学班主任如何应对问题学生》,载《读写算(教研版)》,2014(18)。
[31] 邢建辉:《当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建设》,2009,(3))。
[32] 张蕾, 苏春景:《当代“问题学生”的类型及其干预策略研究》,载《中国特殊教育》,2014(9)。
[33] 武永江:《 "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思路--基于"问题学生"的主观框架理念》,载《中国特殊教育》,2006(11)。
[34] 戴兰芳, 黄朝霞:《中小学班主任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策略》,载《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