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从内容方面来说,民歌大多都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因而具有“缘事而发”的特点。《木兰诗》主要讲的就是平民之女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内容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深刻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因此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对木兰的高超武艺以及她在战场上如何叱咤风云的作战情形进行详细的描写,相反却把笔墨都投入在木兰从军前和回乡时的情形描写上,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正如胡应麟在《诗薮》明确指出民歌的特点:“矢口成言,绝无文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歌不同于诗文,它情真词质,具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点。而《木兰诗》中着重表现这一特点的就集中在作者对木兰从军前和回乡时的描写上,这两部分的内容不仅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淳朴真挚,而且语言的朴素自然,比喻、夸张等修辞的手法巧妙多变,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其民歌色彩。
所以,《木兰诗》作为一首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民歌,就其题材内容方面来说,主要表达了北朝人民对亲人的关心、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情感立场方面的民歌色彩
首先,《木兰诗》实际上重在伦理人情,木兰从军不是尚武好战,而是对民间情感的注重。
民歌的创作不仅是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且兼有质实朴素的乡土风格,真率坦白,是下层民众文化心声的表达。而《木兰诗》在情感立场方面注重伦理人情则主要体现了其民间的情感,即北朝人民对“孝道”的注重。诗中木兰作为一名普通的女子,能够有勇气做出乔装打扮、替父从军的决定,与其说她身上体现着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忠君爱国”思想,倒不如说她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尽一点做女儿的“孝心”。民歌开篇以木兰的叹息声起头,来显示她内心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的烦忧。继而,在诗篇开头作者又通过对“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一家庭情况的描述,把木兰放在一个难以抉择的矛盾面前来表现。但木兰最终还是选择了“替爷征”,选择为年迈的老父亲尽一点“孝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歌所侧重的并不是一个保卫国家、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形象,也不在宣传北朝尚武好战的社会气息,而是通描写木兰对父亲的孝顺和贴心,加强社会对“孝道”观念的宣扬,对人伦情理的注重,这些不仅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而且也是他们发自心底的声音,体现了民歌的本质特征。
其次,《木兰诗》反映的是民间的价值取向,木兰辞官归乡,表现的是民众对自由乡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木兰替父从军,荣立战功,在得胜归来后,面对天子的“赏赐”,她却做出了“送儿还故乡”的决定。这表现了木兰并不贪慕功名利禄,不以享受荣华富贵为乐,“木兰始代父征戍,终洁身归来”刘克庄对她的这一评价正是说明了木兰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她对乡居生活的向往。而且,她的“送儿还故乡”正体现了她归心似箭,渴望早日见到自己家中的父母,表达了她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些无疑展示了木兰身上所具有的劳动人民的善良朴实的本色。袁行霈曾对木兰做出这样的评价“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这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儿的英雄形象” [3]由此可见,本首诗的重点不在战场,不在朝廷,而在生活,在民间。此外,木兰的辞官归乡以及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也反映了民间的价值取向。即以人伦亲情为重,功名利禄为轻;热爱田园,重视和追求自由;鄙弃官场束缚和案牍劳形。
- 上一篇:刘熙载论《孟子》论辩艺术
- 下一篇:论《达洛维夫人》中蒙太奇手法的使用
-
-
-
-
-
-
-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