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木兰在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方面表现出了一名女子的勤劳善良和机智勇敢。作为儿女,她也会为父担忧,而选择“从此替爷征”;作为臣民,她不怕艰险,而选择“万里赴戎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质朴、善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影子。但同时木兰的形象又高于现实生活,她在十年征战中屡立战功,凯旋归来,面对天子的赏赐,唯一的要求却是“送儿还故乡”,这充分说明了木兰对功名利禄的淡薄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她的这一选择使一个情操高尚、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女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而木兰这一高尚的形象正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理想人物的化身,寄托了北朝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因而,我们认为“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5]
《木兰诗》的语言丰富多彩,句式错综复杂,诗中朴素自然、通畅流利的口语,经过作者巧妙的组织,洋溢着活泼欢快的气氛,造成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如“爷娘闻女来”八句,描写了木兰回乡时,亲人准备迎接的欢闹情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因而,全诗在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此外,《木兰诗》虽然通篇平铺直叙,但繁简有序,既叙事又抒情,并且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诗中结尾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作比喻,新奇幽默,为全诗增添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综上所述,作为一首流芳千古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进行完美地结合,使二者融为一体,从而使这首诗的民歌风更加浓烈,民歌色彩更加鲜明,体现了《木兰诗》不朽的民歌艺术魅力。
五、民歌特色的成因
《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6]《木兰诗》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那么它的“气质”的产生必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一)社会环境
1.时代背景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当时社会“宇内分崩,群凶肆祸”[7] 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而《木兰诗》就是在这种社会大动荡中产生的。吕继红曾在《木兰诗的研究》中提出,依据《木兰诗》中燕山和黑山等地名来看,当时的战争应该是北魏与柔然之间的争战。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纷纷迁徙中原,而中原人民为了躲避战争也有不少迁居到边疆地区。由于人口的双向流动,使战争在带来灾难的同时又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自葱岭以西,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8] 这段话就描写了北魏初期的民族融合,主要讲述了商胡日奔塞下,迁居中原的情景,并且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胡人对中原文化的向往,不然也不会“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在民族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了“胡汉交融”的特色,表现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当然文化也不例外。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就烙上了这一时代民族交融的印记。如,《木兰诗》中用“胡骑”表达对敌军的称呼;诗中对统治者有时称“可汗”,有时称“天子”等,这些都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此外,从木兰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民族融合的影子。诗中开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勤劳,善感的织布女形象,这是汉民族男耕女织的典型生活特征,这里的木兰无疑是一名汉族女子;但是从木兰出征时的能骑善射,战场杀敌的英姿飒爽来看,又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女子的显著特征。而诗中最后又通过描写木兰婉拒赏赐,重返家乡的情景,表现了木兰作为汉族女子从骨子里透露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亲人的思念。所以说,木兰这一千古传唱的形象是“胡汉交融”的成果,《木兰诗》更是民族融合的有力证明。
- 上一篇:刘熙载论《孟子》论辩艺术
- 下一篇:论《达洛维夫人》中蒙太奇手法的使用
-
-
-
-
-
-
-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