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酒风流 怡然自适
归田后,陶渊明的生活更明显地刻上了艺术的特质,虽然时常有衣食之忧,但是在精神上却有着异于常人的独特个性:在辛苦的农耕之余,形成了耕读诗酒的生活范式。
(一)“性嗜酒”:性乐酒德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当代名士,喜欢喝酒,即使喝得多了也不会做出有违伦理的事情。陶渊明爱喝酒或许也是受到他外祖父的影响吧。在《九日闲居》中说道,酒能帮助他祛百虑,解烦忧,可见酒是陶渊明的良朋知己,对他意义重大。
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颜延之在《陶征土诔》中评价陶渊明“性乐酒德。”,就是说陶渊明生性爱喝酒,而且酒德很好,用今天好的话说就是陶渊明酒品很好,喝醉了也有分寸,不会失态做出有违伦理的事。沈约的《宋书•隐逸传》中记载的他与颜延之的事迹:“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1]粗略地计算,按当时的物价,一天三十个钱,全家便可食肉。可见两万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陶渊明能全部送去存到酒店,慢慢取酒喝,足以证明陶渊明是有多爱喝酒。江州刺史王弘想结交陶渊明,不能如愿,便让陶公的好友邀请他喝酒,《宋书》记载“俄顷弘至,亦无忤也。”[1]酒是他与人交往的媒介桥梁,不论身份的高低贵贱,不论贫富雅俗,有酒就可以成为朋友,有酒时就呼朋换友,“只鸡招近局”。陶渊明喝酒不看重对方的身份地位,也不讲究世俗礼节的拘束。朋友来拜访,无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拿出来招待大家。酒在魏晋名士那里早已不是稀罕物,但是陶渊明饮酒还是与他们有区别的。就拿阮籍来说,《晋书》记载,“曾醉卧邻家美少妇之侧”, [3]又载“武帝欲求婚于籍,籍大醉751十日,不得言而止。”[3]其实仔细推敲《晋书》中有关他醉酒的记载,他的醉酒多有假装的嫌疑,或许是矫情,亦或许是为了避免祸端,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处在权利斗争的前沿,又是为人关注的名士,不得不借醉酒来保护自己。而陶渊明就不一样了,他既没有处在斗争的最前言,又不是当代的名士,他的“期在必醉”是他个性的最真实的体现。又如刘伶以饮酒出名,《晋书》中记载,“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3]和陶渊明一样嗜酒如命,但是仔细品,也有不同之处。陶渊明虽然“性嗜酒”, 但是不像刘伶那样沉湎其中,他更多的是饮出情趣,饮出品,很少有喝得烂醉如泥的时候,多是热酣即止,即使喝醉了也是躺下睡觉,不像阮籍,刘伶那样藐视礼法,他从不做什么出格的事,性格平和冲淡,有其外祖父的遗风。
(二)读书:但求会意
陶渊明自小就爱读书,但是读书不过分地推敲诗文句子的意思,只求领悟书中所述的内容及其思想、感受,以求得到心灵上的契合,充实其精神世界。陶渊明所说的“会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共鸣”。有此共鸣,让他有一种穿越时空的超现实的感觉,心情无比舒畅。此时陶渊明就会提笔写下诗文,以此抒发心中所想,像是《咏贫士》、《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感士不遇赋》、《读史九章》等作品,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取的灵感。
虽说两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清谈,但是经学还是主要的学术,当时很多的文人学者喜爱咬文嚼字,为经典做注,有时候甚至会为一个字、一句话做一本注。在当时的背景下,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出“读书但求会意”的观点,这种读书的观念在当时的社会有其独特性。陶渊明读书充实了自己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做人与行事:读儒家经典,就一心想着为君主效力,实现自己的“大济苍生”的理想。《读史九章•屈贾》中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嗟乎二贤,逢世多疑。候詹写志,感鵩鸟献辞。”看到屈原、贾谊因为政治上受阻,转而致力于文学,陶渊明也深受启发,转而回归田园,过着耕读诗酒的生活。陶渊明读书与众不同,但求会意,理解了书中的思想,一旦产生“共鸣”就效仿书中人的行事作风。这种读书的方法突出了其个性特征。
- 上一篇:论曹操诗歌的个性色彩
- 下一篇: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分析以《文化苦旅》为例
-
-
-
-
-
-
-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