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广雅•释亲》中说:“妈,母也。”单音节的“妈”,要比双音节的“妈妈”出现的早。在古代,单音节的“妈”是作为一个俗称常用在口语中,民间有阿妈、老妈等称谓,以吴语为代表的南方方言里称姆妈,尤其上古文献中,单音节“妈”一般不指称“母亲”。在宋元以后,双音节“妈妈”指称“母亲”,但主要出现在白话小说和说唱文学中。近代以来双音节词语“妈妈”出现在口语中次数增多。到了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妈妈”,逐渐占了优势。不过“妈”有很多现在已经不被使用的意义。例如,在古代对“已婚妇女、年长的妻子、以前的妓院用语“老鸨”、年老女仆,主妇、家姑、婆婆、祖母、养母”等这些都称为“妈妈”。
今天,除了作为“母亲”的意义,“妈妈”的其它意思已经消失殆尽了。另外,“妈妈”我们在口语中运用比较常见,也经常用于面称,有时在书面语和背称时也会用到,所以“妈妈”这个称谓已经成为普通话中称呼“母亲”的常用语。
“娘”,从女,良声。“‘娘’指女子,最初见于751朝。宋本《玉篇•女部》:“娘,少女之号”。“娘”字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朝刘宋时期,“娘”已用作母称,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娘”经常作母亲,大约在南北朝间,“孃”出现了表示母亲义的用法。[13]《宋本玉篇》云:“孃”,女良切,母也。《宋本玉篇》云:“娘,女良切,少女之号。”用今天的话说,“娘”字是用作年轻女子的称呼。唐以前表示年轻女子的用法均作“娘”字,如:老马十岁,犹号骝驹;一妻耳顺,尚称娘子。(见《北齐书•祖珽传》第二册,中华书局1972年,第514页)。从下面例子中可知,《子夜歌》: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第1040页),隋唐时,“娘”字的这种用法也延用不辍。直至清末,表年轻女子义的仍用“娘”字,后世文学作品中很容易见到,如:红娘、杜十娘、十三娘、幺娘等称呼。大约在中唐前后,也偶见用“娘”字表母亲的用法。晚唐五代时,“娘”字表示“母亲”义的用法渐渐多起来,与“孃”相混,敦煌变文中多见,例如:若是冤家托荫来,阿娘身命逡巡失(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第678页)。[14]也就是说在751朝时,“娘”的含义被扩大,由原来的单指年轻女性扩大到用来作为称呼母亲的称谓名词,又如:《南史•竟陵王子良传》:“武帝为县令时,与子良母裴氏不谐,遣人送还都。子良年小,帝谓之曰:‘汝何不读书?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此时“娘”是指母亲。[15]以上说明“娘”在其使用之初并非专指称谓,直到751朝以后逐渐发展出“母亲”的含义,成为一个称谓名词。
“娘”在古代一般用作面称,也可用作背称,在书面语中也可用,到了现代,“娘”表母亲称谓的意义在口语已经不常见了,基本都是在书面语中。而且现在普通话的推广,有些地区以前用“娘”现在也不用了。
(二)母亲称谓的发展规律
1.关于母亲称谓的数量逐渐的减少,在中前期时较多,发展到现代母亲称谓已经屈指可数,并且书面语和口语区分的比较明显。
2.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关于母亲称谓的很多词语在现代已经很少用到,有的甚至消失。比如“慈闱、家家、额娘、娘亲、老妈子、先妣、嫡母、母后、母妃、婆、慈阴、先慈、庶母”这些词当中很多在今天已经不用了。只有那些比较常用的留了下来,这就是说和语言的实用性有关。
- 上一篇:通过《私人生活》关注中小学学生的精神困境
- 下一篇:汉语礼貌语的语用功能探析
-
-
-
-
-
-
-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