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二、语气助词“了”的产生和发展
        大部分学者认为,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是同源。王力认为,“语气助词“了”是由动态助词“了”虚化而来的。”[1]刘坚也这么认为。下面我们谈一下语气词“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作为动词的“了”
        动词“了”最初的意思是“了结”、“完了”。751朝时候,出现“动(+宾)+完成动词”的格式,这时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和“已、毕、竟、讫”的意义相近。如:
        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三国志》
        到了唐代,“了”在“动(+宾)+完成动词”格式中,替换了“已、毕、竟、讫”,用在句末,加强了表达事态的作用,初步具备成句功能。如:
        又闻大唐天子,为新罗王子赐王位,差事拟遣新罗,排比其船,兼赐禄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皇帝答问头,此时只用751字便答了。《敦煌变文集》
        这一类“了”,还不能看做助词,仍带有较明显的动词性。但是,由于“了”出现在句末,从而使得“了”的动词性日趋减弱。
    而唐五代的时候,在“动词+却+宾语”推动下,出现“动词+了+宾语”格式,动态助词“却”、“了”由此产生。格式中的完成动词渐渐向“了”归并,“了”字逐渐在格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作为动态助词的“了”
        晚唐五代,出现一种新的句式“动词+却+宾语+了”。如:
        雪峰放却垸水了,云:“水月在什摩处?”《祖堂集》
        该格式由“动词(+宾语)+了”与“动词+却+宾语”两种格式组成,它的产生推动了“了”的虚化过程。好多学者如刘坚、江蓝生认为,动词“了”虚化为动态助词是从中晚唐开始的。
        宋代,表示事态的语气词“了”产生了。北宋,“动词+了+宾语”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动词+宾语+了”格式中“了”的虚化。它有一种常用的格式“动词+却+宾语+了”。如:
        师上堂次,展坐具礼拜了,起来拈师一只靸鞋以衫袖拂却尘了,倒覆向下。《景德传灯录》
        这一类格式在宋代已经普遍盛行。在句子中,“了”字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束,又可以表示事态的变化。它与唐五代的“动词+宾语+了”的用法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它在动词之后出现了像“却”这样的补语。宋代,“却”已经虚化为动态助词。正是因为有补语的出现,这一类格式中的“了”才有作语气词的功能。
  1. 上一篇:论商丘刘姓源流及历史变迁
  2. 下一篇: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研究
  1. 《老残游记》语气词研究

  2. 《清文启蒙(卷二)》语气副词研究

  3. 关于网络散文的探析

  4. 不空三藏与《大唐三藏取...

  5. 论曾哲《草面人》中主人...

  6.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

  7. 蒙古语对元代汉语时态助词“了”的影响

  8.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9.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0.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1.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2.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3.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4.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5.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6.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7.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