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曹操“唯才是举”、“德才并举”、“大德为先”
的选人原则
(一)选人“大德”为先
曹操一生十分注重考察人才的忠孝、信义等“大德”,并以此作为选拔和任命人才的基本准则之一。忠诚于故主,孝顺于父母,取信于他人之士,往往最能得到曹操的迅速赏识和提拔重用。例如,江陵守将文聘,在荆州牧刘琮举城归降曹军时拒不投降,直到曹军将其逼得没有退路,文聘才迟迟来投。面见曹操,文聘不仅拒绝屈膝跪拜,还口念旧主,欷歔流涕。曹操颇为感慨,竟也潸然泪下,称赞文聘为忠臣,授之军职并厚礼相抚,以为曹军前部先锋。[1]再如,曹操初领兖州牧之时,麾下故交张邈举兵反叛,以曹操部下毕谌全家老幼为质。曹操亲自抚慰毕谌,称毕谌可以直接离开自己投奔张邈,以此来保全他的家小。毕谌听罢,顿首以示忠心。然而毕谌随即不顾前誓,转身投奔张邈与曹操为敌。之后曹操俘获毕谌,众人皆言毕谌“命不久矣”,唯独曹操高声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2]随后曹操任命毕谌为鲁相,仍大为重用不减当初。[1]
曹操对于此二人的提拔和信任,我们可以理解即使稍有“缺德”之处——缺“小德”,有些小毛病,但是相比于忠、孝、义等“大德”,这些“小德”都是微不足道的。曹操是十分在意和鼓励具备的这种“大德”的有才之士。为了在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中占得先机,忠于故君、孝顺父母以及崇尚信义之士,这样的人才是曹操所极力争取的。
(二)唯才是举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源Z自L751W文·论^文]网[www.751com.cn;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3]
曹操一贯主张“唯才是举”的选人原则,注重从实际能力上去考察和选拔有才能的人,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和“取士勿废偏短”等主张。即使是偶犯“不仁不孝”之举,但只要颇具“治国用兵之术”,皆可被曹操在一定框架内大胆启用。曹操为罗致人才,三次发布求贤令昭告天下。公元196年,迎汉献帝返回许都的曹操,下定决心革新政治,上表汉献帝提出了十四条改革方针。他强调富国强兵,首推且必须推行“用贤任能”的政策,这充分体现了他“唯才是举”的选人原则。与此同时,曹操还继承前人名士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用人思想,这些都体现了他会选人、能用人、善管人的高超艺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