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徐灿词中有关“月”的意象如下表:
意象 次数
皎月 1
月痕 2
流月 2
月 6
烟月 1
佳月 2
残月 2
月皎 1
月明 1
朦月 1
寒月 1
吴门月 1
半月 1
月昏 1
葵榴月 1
关山月 1
关月 1
凉月 1
明月 6
(一)“明月”
正如杨泽琴在《徐灿<拙政园诗馀>意象析论》中所说的,“月的意象是生命的飞逝,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月亮被勾出的悲悯情怀和凄凄哀怨已成为徐灿表达聚散离合之情的永恒背景。[1]”
明月照人清夜,多愁多闷输他。梦魂无计驻飞花,展转碧阑西下。
柳嫩慢萦春病,梅销暗自酸牙。漏声千点滴窗沙,未到送春先怕。
《西江月·春夜》
《西江月·春夜》这首词,创作于明朝灭亡前,主要表达词人春闺中寂寞愁苦的情怀。月亮明朗,本是美好清幽的夜晚,在徐灿的眼中却平添愁苦。夜月美好,苦闷忧郁伴随身侧久久不去,自己不如“明月”悠闲,没有月亮那样无忧无虑,自己“多愁多闷”输给了月亮。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跟月亮作比较,细腻的笔法触及最柔软的内心,可见词人深夜未眠的苦情寂寥。紧接着点出“春”字,“飞花”辗转飘悠落地,即使心有所思、魂牵梦萦也“无计留春住”,词人心绪愁苦无处排遣,徘徊于“碧阑西下”,至于“展转”时所思所想,便不得而知了,留有无限想象也别有一番滋。上片与下片的顺序恰好相反,下片以春景开头,以月夜收尾。鲜嫩柔软的柳枝随风飘拂似是一双无形的手撩拨词人无限愁怀,青梅已结,却酸涩难忍。窗外计时的漏壶声不断传来,好像停歇不下来一样,勾起词人无边无际的哀思,春天还没有离去,就先担心经不起春归去的打击而害怕了。全词首尾呼应,营造出一种朗朗清月下词人形单影只的寂寥氛围。词人如此敏感,能够细心的观察到春天细微的变化,感情又是如此的细腻,真的不知道这样才情的女子是如何捱过春夜无边孤寂的呢!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近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销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永遇乐·舟中感旧》
若说《西江月·春夜》这首词中的“明月”美好清幽,无忧无虑,那么在《永遇乐·舟中感旧》这首词中,“明月”无端多出了历史沧桑的厚重。明末国家动荡不安,涌现出了许多爱国的志士仁人,他们不畏强暴、不贪荣华,在气节上作出了应有的选择,但显然这些都是徐灿的丈夫所不能企及的,可作为一名女子,她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反抗呢?徐灿随着弃明投清的丈夫来到北京,物质上她是丰厚的,情感上她倍受煎熬。桃花依旧,燕子似曾相识,春景似乎没有变化,遥想曾经花好时节把臂同游是何等的愉悦,现今在经历了种种国仇家恨的憾事之下词人再也无法欢颜。挥不去的血泪史似乎依旧在眼前,词人内心沉重、痛苦,可却不能宣之于口,只能在心中苦苦挣扎,现实与自身的忠君爱国之心产生激烈的冲撞,于人前不可言,于人后更不能斥责丈夫的不忠不义,词人是委屈的,作为一名女子又是可悲的,所以才有“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丈夫向往富贵腾达仕途生活,明月空照“玉楼”、“黄金台”依旧,可在徐灿的眼里都是国仇家恨、沧桑巨变,词人无可奈何,又是满眼悲愤。“夜夜只留明月”走过往日的繁花似锦,一切终将归于平淡。沧海桑田,王朝更替,多少富丽堂皇、巍峨耸立的宫殿化为抔抔黄土,多少伟人英豪变成堆堆坟冢。可有的人却始终看不透,为了富贵荣华、高官厚禄可以丢弃一身气节,另觅他主,这是词人无法苟同的,可偏偏这人又是最亲密的人,词人只得忍气吞声,于幽咽中抒发己志。“明月”恰是在这时成为女词人精神的寄托,明月一直如一,一直皎洁,一直清白,是词人显示其志向的标志。在这首词中词人将个人的身世之感和国家兴亡之感紧密的结合起来,显得十分的悲戚、凝重;“外似悲壮,中实悲咽,欲言未言”,沉郁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