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他们游荡于城乡,不耕田不务农也可以获得粮食与生活必需品。其特点在于一个"游”字。在古代,主流社会是由工商士农构成的四民社会,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的宗法社会。由此看来,脱离了宗法制社会的游民其实就是土匪兵痞、乞丐强盗和江湖艺人等,这样一群漂泊无依、以闯荡江湖为生的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失序的社会,处于正统及主流以外。孙丙便是这样的游民形象,以卖艺为计,靠唱戏而生。小说中,遭受屈辱以及家庭毁灭之后的孙丙,意识里脱离了人伦纲常的束缚,有的只是情绪性格的张扬和对个人利害关系的权衡。此时孙丙这个形象的游民特征——强烈的恩仇意识、帮派意识,隐藏的斗争性、反抗性,这些游荡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原始血性和野性姿态被完全释放了出来。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美国著名学者Joseph W. Esherick的研究表明,义和拳的起源是"降神附体”。孙丙就是利用降神附体的仪式,自封为岳王爷下凡,一下从被人瞧不起的卖唱戏子变成了被人膜拜的江湖大哥。细细想来,这种"降神附体”的把戏,其实应该是孙丙从戏文唱词里学来的。古往今来,深受下层民众喜爱的戏文故事,不是有关佳人才子的恋爱婚姻题材,而是江湖侠义的传奇故事。是关于土匪、兵痞、乞丐等游民阶层发迹变泰、忠义豪杰的故事,如《水浒传》、《说岳全传》、《三国演义》等等。这是游民阶层中最主要的文化来源,也是承载游民意识的重要文化形式。这里面记载着中国历代游民类文人对游民意识的认知,也指引着游民群体去塑造自己的行为。孙丙选择用岳将军附体正是看到了下层社会对岳飞英勇事迹的文化认同,借此来"蛊惑”乡邻,成功组建成一支游击队伍。
游民追求的本质上可以说是侠义。就像水浒里的一百零八梁山好汉,三国里的刘备关羽张飞,他们追求的就是义薄云天、福难共享。在这方面,江湖所说的"义”与庙堂上的"忠”是不一样的,它不是一个严格的社会规则。江湖中的“义”不是某一方的奉献和遵从,它是平等的、要有回报的。在孙丙被抓进大牢时,朱八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他?正是源于这样一个义。朱八并不是被孙丙反抗德国侵略表现的民族大义所折服,真正的原因是孙丙以前有恩于他,并传授给他二十四手猫腔调。与孙丙身形相似的小山自告奋勇去做孙丙的替身,他能硬生生的拔掉门牙以及接受酷刑,敬重的也是孙丙表现出的江湖侠义。另一方面,孙丙不愿被营救,一心赴死,也是因为忠信仁义。“侠义”可以算是一种游民阶层的信仰。
在向信众灌输教义的过程当中,孙丙告诉他们,只要你心诚,喝下这符咒,就能够请来神灵附体助力。他还教给民众练了能够刀枪不入的"神功”。这种抗争方式用现在的眼光看当然是愚昧的。在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的部分,作为一种全知型的上帝视角,我们所感受到的这支如一盘散沙的队伍,进行五花八门的降神附体仪式的"信众”,无疑是跳梁小丑。但在孙丙的视角下,我们看到,通过降神附体,孙丙已经不是那个乡村戏班的班主了,他变得刀枪不入,能够随意借来神兵天将。他以为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可以冒着德国人的铜墙铁炮,妄图攻破马桑镇。直到身边的同伴被打破了脑袋,血肉模糊的感官刺激让他明白了所谓金刚不坏和刀枪不入不过是忽悠人的把戏。在孙丙的自述中,我们跟随着他的心路历程,感知着他的情感波动和事件发展给他人生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正是这样,我们似乎理解到了,并不能简单的用愚昧无知来形容孙丙这个角色。他的选择有点被逼无奈的道,在这个混乱、失序的社会里,人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求生存显然已经上升为第一要义。从义和团运动来看,这种带有神话迷信的"宗教式”信仰,在那个动荡的乱世,附带的能量不得不说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