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楚简《老子》与帛书《老子》
郭店楚简的出土,不仅是考古工作的一个重大发现,也是对古代文学史的一次重要探索。楚简《老子》的出现使得国内外学者跃跃欲试,纷纷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与今本《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相比,楚简《老子》在行文结构以及文字上显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准确的定论,但是将其大体概括为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今本《老子》早有文字形式的存在,郭店《老子》只是摘抄了一些章节。另一种可能性是,郭店《老子》是从一组口传的文献中选录成编的,它们与后来的其他一些材料一起,被整理成为今本《老子》。”[1](138)但是,无论二者之间存在形式究竟有什么差别,它们在思想上的关联性是毋庸置疑的。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关于楚简与帛书的成书时代和作者,郭沂先生考察的结果是楚简《老子》的作者是与孔子同时期的老聃,而帛书《老子》则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期的太史儋。[2](26)帛书《老子》在内容上对楚简《老子》进行了纳入与改造。
《老子》文本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帛书与今本对楚楚简的语段和章句的补充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对其中的一些思想也进行了发展。例如,二者在“智”“辩”“仁义”的观念。楚简的“绝智弃辩”到帛书中的“绝圣弃智”,其中“智”对于道家的思想观念来说有“智”就是有“心机”的表现,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是并不相称的。从《老子》的文本发展过程来看,由“智”到“圣”是认识上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再来看楚简中的“绝伪弃虑”与帛书中的“绝仁弃义”。早在春秋时期仁义道德观念的理论化不够成熟,认识上也没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发展到战国时代,德与仁的自私性、虚伪性等不足之处便显露出来,因此把“绝伪弃虑”推入到“绝仁弃义”。“这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仁义,而是反对仁义的诈伪,出发点仍是相同的”。[3](13)
当然,无论是楚简还是帛书,都清楚的提出“道”的哲学观念。楚简中关于道的观点,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以道为始比较详细的论述了宇宙的生成系统,并指出道高于一切,正所谓为“道法自然”。帛书则是在继承楚简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对道进行了补充与发展,并提出了自己对道的认识。例如认识论上的“道可道非恒道”以及对道的形态存在,宇宙中的地位等。因此,我们以楚简与帛书关于道的宇宙论为基础,来分析《老子》中道的宇宙生成论及其背后的思想内容。
楚简《老子》中最开始提出道这个含义是在第一篇第一章中: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是宇宙最开始也就是最早产生的,以道为开端,仅次于道产生的是天地,而除天地以外的其他宇宙万物是在道,天地之后产生的。在这段话中,道具有“寂寥”、“独立”、“不改”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它作为“天下母”的根本。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之母犹如谷神、玄牝,孕育生命,永不停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不存,用之不勤。”从老子所安排的宇宙体系中,万物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可以看出老子将道推到了并非等而下之的地位。道站在至高点,天高于地,地高于人,人高于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