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社会惰化”效应与网络谣言的传播,同属于群体动力学的性质,即个人在群体中,个人的思想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与自己独处时的思文评价有所不同。故而,他们的诱因在很大程度上发生重叠。
    1.从众心理在网上表现更为充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
    这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时代,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时代,但同样,这也是一个需要“朋友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没有永恒的身份界定,有的只是你站在舆论的哪一边,而你的选择往往是从众的。
    网络用户的身份辨别有一种标签,种种千奇百怪的标签将一个人划分到一个个小的人际圈里,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况下,网络用户便拥有了一群不认识的朋友,不再是一个人。80后、90后、小清新、文艺青年等等诸如此类,无形中,你便被拥有了你的标签与划分。你不想要这些标签吗?可以,可即便是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也是因为兴趣爱好的共同而促成的,这还是标签。否则,你是被孤立的那一个。
    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加上社会惰化效应和责任扩散心理的影响,个体就会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出现所谓的“随大流”。最明显案例是明星的粉丝,他们因为一个标签而成为一个人的忠实拥趸,因为一句捕风捉影的话而开展两个阵营之间的对垒,也就是俗称的“撕逼大战”。或许用户本人不觉得这有什么对与错,但是,因为大家来自同一个阵营,因为大家喜欢、崇拜着同一个公众人物,因为害怕被孤立,被这个群体抛弃,所以就毫无理由地加入到这个骂架的事件中。
    因为同样的身份而做某件事或许还有理由,那么,毫无根据的从众又是为了什么呢?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除了在场的目击者,又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事件的真实发展?无数网民仅仅是看到了他人的评论,便群起对路过的18名路人进行了人格谩骂与侮辱。数以万记的网民以人性的名义讨伐了路人,然而,这群人中有多少人主动了解真相,他们又是凭着什么来扛起讨伐人性冷漠的大旗?不过是从众罢了,不过是害怕如果不这样做,别人会孤立自己罢了。仿佛加入到一个群体中,就不会受到针对性的伤害一样,因为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群体的支持。在今天,没有人是没有身份标签的,没有谁是独立于从众之外的,谁想成为被孤立的那一个呢?
    2.责任扩散理论刺激网民不负责任表达
    拉塔内认为社会浪费现象是因为集体工作中的“责任扩散”引起的。具体而言,当人们独立从事工作时,工作责任非常明确地指向自己,因此个体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对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然而集体工作时,工作责任没有明确地指向自己,因此人们不会认为工作责任应当由自己承担,而是倾向于将责任感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这是社会惰化的心理根源,也是网络谣言盛传的理论解释。
  1. 上一篇:《奔跑吧兄弟》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2. 下一篇:基于移动媒体终端的交互广告研究
  1. 央视《走基层》“海采”报道特征分析

  2. 当代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反思

  3. 传播学视阈下的“屌丝”文化浅析

  4. “读题时代”下的网络新闻标题

  5. 微电影广告特征探析以“可爱多”微电影为例

  6. 微博营销传播模式探析以...

  7.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8.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9.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0.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1.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2.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3.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5.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6.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7.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