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电影类型的发展
中国早期电影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最初是通过文学作品实现的。例如拍摄于1951年的《清虚梦》一片,就是改编自《聊斋志趣》的《崂山道士》一章,讲述了一个到崂山学道的书生因心中有杂念而被人捉弄的故事。之后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火烧红莲寺》都是移植于文学作品从而带有道教文化的影片。
20世纪70年代之后,香港开始流行鬼片,相继出现了《鬼眼》、《猛鬼学堂》、《人吓鬼》等电影。鬼片是在道教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类型片,以道教文化中鬼神观作为基础,构筑起“人鬼殊途”的影像世界。之后又在鬼片的基础上产生了僵尸片,特别是林正英主演的《僵尸道长》、《僵尸先生》等电影最为经典。电影中九叔正是利用道教中的道符、拂尘、桃木剑才能降服住各种僵尸。这些电影都是根据道教文化以及民间故事自由发挥,将道教中的符咒、法术集于一体,演变出道士斗鬼,捉僵尸的故事。文献综述
道教文化中以呼吸吐纳为主的“服气”之术,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电影,特别是武侠电影中的体现最为明显。“服气”就是呼吸吐纳之法,“服”天地阴阳之气,“服”己身之气。《庄子·逍遥游》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里的“六气”就是天地的阴阳之气,所以“服气”就是要“御六气”,服天地阴阳之气最重要的就是服自身之气,强调的是丹田呼吸。中国武术中太极拳、八卦掌等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讲究顺气养气,气沉丹田,其思想来源就是道教文化。在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盘膝打坐、打通任督二脉、灌输内力等桥段都是道教文化的体现。《太极》电影中就有杨露禅通过呼吸吐纳增强功力,以内功救人,最后成为一代宗师。《太极张三丰》中的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正是领悟了“服气”的意义从而创造出这一拳法,通过打斗动作和对道教精神修炼的阐释,成为道教文化在电影中表现的经典案例。
四、道教文化对中国电影精神内涵的影响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史之中,道教文化对中国魔幻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在电影的故事内容、故事情节和情节模式等方面。道教文化对中国魔幻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道教哲学精神在电影中的体现,二是道教侠义思想在电影中的体现,三是道教神奇在电影中的体现。
(一)、道教哲学思想在电影中的体现
道教哲学思想中“无欲无求,清静自然”在电影中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庄子·让王》中描述了舜让位于善,但善拒绝道:“余立于宇宙之中日出而做,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哉!”道家认为人都有欲望的本能,但这种欲望超过了人正常所需的范围,人就会被强烈的占有欲所操控,导致心神不宁,无法专心修道。道教继承了道家的这种看法,认为必须要无欲无求,抛弃世俗的功名利禄,摆脱凡俗之人的欲望,才能让心和道合二为一,最终修道有成。
徐克的《新蜀山剑外侠》中的仙堡堡主,隐居在仙堡之中,闭关修炼,不理会凡尘中的功名利禄,真正做到了无欲无求,超越凡俗。《鬼打鬼》中的徐真人谨遵祖师遗训,不留不义之财,视金钱如粪土,表现出他的不被金钱所束缚的脱俗之气。《道士下山》中何安下天性淳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所做之事只为心安,而崔道宁也作为一个道士却因为色和财的诱惑,抛弃了道,作了一个只为赚钱的医生,何安下深得道教无欲无求,清净自然的真谛,从而能够在红尘中保持本心,从而成为一代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