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 Jermey已对装有鸭式舵面的105毫米口径的双旋弹的空气动力特性进行了风洞测试。这些测试包括:在-2到15度攻角,0.70〜0.95马赫数范围,0到30度的控制偏转。对鸭翼作为俯仰和偏航控制和用于产生操纵力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结论得出该结构的操纵力将是很小的。[3] Thomas Pettersso等人通过风洞试验对精确制导组件的精确空气动力学系数进行了研究,以便后续执行精确的外弹道计算。47983
J.Sahu和M.Costello等人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先进的状态-时间精确耦合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刚体动力学(RBD)/飞行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FCS)技术,用于预测不稳定自由飞行弹丸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耦合的CFD / RBD/ FCS可以得到对鸭式弹丸的控制和使用中侧倾控制和射程范围控制的例子。结果也能得到修正飞行阶段的鸭翼的偏转角度对弹丸空气动力学的影响。[5]
国内关于弹道修正弹研究最早出现是在“九五”期间的“XXX弹道修正技术”项目,该项目是重点国防预研课题,开启了这方面工作的基础和原理的研究工作。
南京理工大学在早期就对弹道修正弹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一维弹道修正弹的阻力特性等,为后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使用鸭舵控制方法实现二维修正进行了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在阻力型的一维弹道修正弹上投入大量精力,他们进行了结构设计,动力学运动学仿真,空气动力学仿真和风洞实验。提出了二维弹道修正组件的鸭舵控制方案,为二维弹道修正组件技术提供依据。
北京理工大学的X.L.Ji和Ch.Y.Jia等对旋转弹丸的固定鸭翼的旋转速度进行计算研究。配置鸭翼所提供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和流场变化可能对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并纠正圆精度。[8] 北京理工大学的许诺,于剑桥等对照固定翼双旋修正弹气动特性的不对称性,建立了修正弹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经过简化最终得到用于修正弹丸飞行的角运动方程,而且根据这个角运动方程对弹丸的角运动特性和飞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10]
南京理工大学的许安勇以阻力环配合鸭舵结构的二维弹道修正弹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弹丸的修正状态,配合数值计算仿真论文网,解析了由于修正机构的增设对弹升阻系数、俯仰力矩系数和压心系数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可以作为二维弹道修正弹的设计工作的依据。[11]南京理工大学的吴萍,陈少松等人为研究旋转控制固定鸭舵二维弹道修正弹的气动特性,采用风洞实验方法,对该弹气动特性随马赫数、攻角以及舵偏角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该研究结果为旋转控制固定鸭舵二维弹道修正弹的弹道设计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15]南京理工大学的程杰等为研究次口径非对称鸭式布局的弹道修正弹气动特性,通过了多计算域的网格装配,建立了计算网格,并且将超音速条件下的计算结果与风洞试验结果对比验证,分别分析了鸭舵鸭舵绕流、升阻系数和滚转力矩等方面的气动参数变化。舵偏角对修正弹升力影响大于阻力的影响。使用工程简化模型的方法,将升力分解为操纵舵提供的升力和由于鸭舵的存在使弹体产生的升力两部分,并由此拟合出固定鸭舵的布置对弹体产生的升力的的干扰因子。[16]南京理工大学的常思江、王中原等,研究了双旋结构的鸭式布局旋转稳定弹。分析了这种修正弹的飞行原理,并且建立了其飞行动力学建模所需的坐标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矩定理,建立了七自由度刚体质心运动方程和绕质心运动方程;讨论了所有作用在弹体上的力和力矩,并编写了程序对该双旋弹的弹道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自由飞行下双旋弹前、后体的转速和全弹攻角、偏流的变化规律,获得了该弹在控制力和控制力矩作用下弹体的攻角响应。[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