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的相关概念目前关于自我控制还没有一致统一的定义,我国学者于国庆(2004)从控制的主体、依据、对象、表现、过程、结果几个方面入手,认为生命圈、社会圈和宇宙圈组成的立体三维时空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宇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规划、激励、执行、评估、校正的动态变化组织系统[7]。陈和平(2009)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为了追求社会道德、期望、价值观,从而调节自己以实现长远目标的能力[8]。其实在人的自我意识中包含有自我控制,个体能够有意识、有目的的调节自身的行为,抑制住不合理的冲动,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实现思想和行为与现实目标相统一。因此,自我控制是指个体结合自身的情况与追求的短期或长期目标相对比,从而不断调节和整合自己的过程。50154
国外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等,都对自我控制进行了很好的阐释。这些理论对于有关大学生自我控制的研究提供的新的思路。从国外对自我控制的研究来看,Kopp等人从发展的角度看自我调节的前提中对自我控制进行了探讨论文网,自我控制代表着个体按照社会期待行为的能力,对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冲动的抑制[9]。Rothbart 等人从感知控制两个过程模型对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自我控制代表个体克制一个劣势反应而执行一个优势反应的能力[10]。可见,国外对自我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自身的发展情况,比如从感知觉等角度对个体自我控制能力进行研究分析,涉及的范围可以是个体的一生,并没对个体的自我控制情况细分到不同的年龄层次。
3自我控制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者对自我控制的认识较国外统一,虽然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对于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取向基本相同。例如谢军(1994) 将自我控制能力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两个方面[11]。陈和平(2009)将自我控制分为自我监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个维度。于国庆(2004)将大学生自我控制一共分为六个维度,包括自我觉醒、规划、激励、执行、评估、校正。虽然各研究者对自我控制所划分的维度各异,但综合来看,自我控制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等差异,而且不仅仅对大学生自我控制进行了研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个体的自我控制情况也分别进行了探讨。总之,国内研究者对自我控制的研究分布的年龄层次较广泛,并且针对不同群体展开了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