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区域概述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父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南京中山陵景区,古称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屹立在城东郊,是宁镇山脉中支的主峰。东西长7千米,南北最宽处4千米,周围绵延10余千米。 巍巍钟山,青松翠柏汇成浩瀚林海,其间掩映着两百多处名胜古迹。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2 现状与条件分析
3.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
3.2.2 气候
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而春秋短。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年平均温度16℃。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8℃;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8℃。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无霜期长,年平均239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梅雨季节。
3.2.3 植物配置
景区植物造景的特点,分析区常绿、落叶树种的种类和数量关系以及乔灌木比例,通过对规则式和自然式不同造景手法中乔木种类重要值的计算和排序,得出:规则式植物造景中的植物材料在选择上偏重于常绿成分,多集中于柏科、松科、蔷薇科和木兰科;自然式植物造景中植物的应用偏重于姿态与色彩,植物材料多集中于蔷薇科、槭树科、金缕梅科、木犀科。 中山陵园林植物景观进行美感度评价,通过排序得出:意境美成为中山陵植物造景最为显著的特征,并最终得出结论,中山陵园林植物景观美感应属于很美。 最后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总结出纪念性植物造景效果及特色:纪念性景观意境突出;层次、空间效果鲜明;自然与规则的有机结合;注重植物多样性;注重植物的观赏特性,形成色彩分明的四季景观。同时提出优化建议:注重植物的养护管理尤其是对古老珍稀树木的保护、适当增加落叶树种的数量;加强灌木与地被植物的应用。基于对中山陵植物造景的研究,结合实际本文提出了植物造景的五性论,即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时间性,作为讨论有待深入。
3.2.4 文化特色
(一)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曾是“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光辉灿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也彰显出南京文化的最大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
(二)文化遗存丰富,各种文保单位数不胜数,各类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也有70多座,他们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化和史料标本,这也为南京这座老城提供了历史研究资料。
(三) 文化传统优良,经历了千年的风雨,通过各种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孕育了无形的文化气质和非常优良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气质与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尊师重教的传统。二是海纳百川的胸怀。三是凝重而不古板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