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转向对胜任力的研究,他们对胜任力的研究进程,也就是研究的进度,研究的领域变化以及胜任力研究的不足等。1国内学者对胜任力及教师胜任力研究进程
近年来,许多学者把目光转向对胜任力的研究。侧重于对高校教师人才胜任力品质因子模型实证研究,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招聘选拔,信息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远程教育专职教师胜任力研究,教师胜任力发展研究,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等等。在国内,对远程教师主要的观点如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学习服务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教与学理论,信息处理和整合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源的研制、教学的能力,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能力,成为远程教育科学研究专家。51508
在教师胜任力方面,2004年,韩曼如把中学班主任胜任力结构为四大类,包括12个胜任力特征共56个项目;徐建平提出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11项胜任力特征和一般教师所共有的11项胜任力特征;曾晓东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知识)、能做的(技能)、信仰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2005年,张雪萍的研究发现优秀幼儿教师的胜任力包括15项素质,大体上可以分为职业能力和人品两大类;李英武等人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结构可以从情感道德特征、教学胜任力、动机与调节、管理胜任力4个方面描述。2006年,陈连生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揭示了高职教师胜任力和组织公民行为、任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王昱、戴良铁等人确立了高校教师胜任力的7个结构维度,包括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能力、责任心、思维能力、关系建立和成就导向;李秋香也建立了10个维度的高中化学教师胜任力模型和43个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体系。2007年,朱晓颖构建了幼儿教师胜任模型并编著问卷对南昌市幼儿教师进行测评。2008年,张爱华研究了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初级胜任力模型及核心胜任力模型。此外,陈虹、罗耀平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5]。
著名的教育家王道俊 和王汉澜先生认为[6],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教师应该具备现代人的素质,抛弃陈腐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精神的步伐;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包括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教师应该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2国外学者对胜任力及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进程
国外学者对胜任力的概念众说纷纭,缺乏统一的见解与看法,但是他们都强调冰山模型当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强调胜任力与绩效的关系,强调胜任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作用。
McCMleland 于1973年发表的《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1],在当时影响甚大,他引用大量的研究发现,说明以往的智力合格能力倾向测验的不合理,并指出,学校成绩不能预测职业的成功,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人的工作绩效由一些更根本更潜在的因素决定,这些因素能够更好的预测人在特定职位上的工作绩效,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测验代替能力测验倾向。
20世纪70年代,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在北美逐渐发展起来,比较权威的有Danielson等人提出教师胜任力模型有以下几个维度: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2000年,JayMcBer提出“高绩效教师模型”。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独立学校协会指出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包括沟通能力论文网、计划与组织等15个因素,对教学的质量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