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现状在股权激励制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的起步较早,也有较多的成果。对其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有三大类主要的结论。
1.高管持股的激励效果是显著的
Berle等人(1932)在对此进行研究后首次指出,当管理层手中持股增加的时候,企业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利益将会倾向于一致,最终结果就是实现最大化的企业利益。
Jensen和Meckling(1976)研究也表示,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的情况下,监督成本过高,而实行股权激励则可以会大大降低企业持有大量现金流的机会,从而降低监督的成本,提高企业的业绩和价值。
Mehran (1995)选取了150多家属于制造业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管理层持有公司股票所得到的报酬与管理层通过其它形式得到的报酬,都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的业绩。51784
2.高管持股的激励效果是不显著的
Jensen和Murphy (1990)对在20世纪70到80年代的美国公司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的CEO薪酬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统计结果是:当股东获得1000美元的财富时,他们企业的管理层只能得到3.25美元的收入。而且,在这一部分收入中,只有很少的比例是来自于企业的股票,或者与此相关的期权收益,所以可以认为企业的业绩与管理层的持股情况并没有显著的关联性。
Rosen(2002)的研究更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具体的对应关系。他经过分析指出,企业管理者的报酬与企业股票收益之间存在0.1~0.2的弹性,也就是说,每当企业的股票收益率增加10%,那么企业经理人的报酬就会增加1%。因此是不显著的关系。
3.高管持股的激励效果是在不同区间内变化的
Morck(1988)对美国370多家企业在19世纪80年代的情况作为研究样本,使用托宾Q来评估企业的价值。通过回归分析,他发现,如果企业管理层的持股在0~5%之间,那么股权激励越多,企业的价值越高;而如果在5~25%之间,那么股权激励越多,企业价值反而越低;当持股在25%以上,又重新回到正相关。所以,他认为企业高管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绩效有明显的非单调的线性相关。
Hermalin等人(1991)对140多家纽交所上市企业进行分析论文网,结果发现当高管持股在1~5%这个范围的时候,托宾Q呈现出与持股比例负相关的关系,而在5~20%这个区间,呈现正相关;超过20%后,依然是负相关。
Benson等人(2009)研究发现,企业业绩与管理层持股二者之间有倒U型的关联性。这个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区间理论。
国内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企业治理方面有了很多的研究。在学术界,逐渐开始关心企业业绩与股权激励制度的关联性。通过对国外研究方法的借鉴,国内研究者也对高管的股权激励制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三种结论。
1.高管持股比例的激励效果是显著的
周兆生(2003)使用ROE以及EVA作为上市企业的绩效标杆,分别对三种激励措施进行检验:职务任免、股权净收益、总经理年薪。结果指出,这三个因素都对企业的绩效都起明显的正相关影响。
对比了不同类型上市企业的股权激励制度,周立烨(2007)最终发现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效果最好的是交通运输行业的股权激励制度,对于上市企业的价值有明显的正面作用。
林发成(2008)选择了首批公开推行股权激励制度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企业,对比同时期未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同类型企业。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建模,以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同类型同时期的企业中,推行股权激励制度的企业,业绩比未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企业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