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元生(2010)选择了06年到08年期间,A股上市的140家企业进行研究,发现高管持股与企业的业绩之间有显著正相关。
2.高管持股的激励效果是不显著的
潘永明等人(2010)选择了2007年全年中,沪深两市采用股权激励制度的上市企业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录入SPSS分析软件,分析了股权激励的实际效果。最终认定,对于企业业绩来说,管理层持股并没有显著影响,或者说影响度很小。
同年,邹越(2010)选定2006年国内上市企业中使用股权激励的一部分作为参考样本,并且以企业的性质和行业分类,在剔除干扰因素后,对股权激励制度在企业价值上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无论企业所处的行业或其本身的性质,股权激励对于企业的业绩增长都没有显著效果。
熊艳等人(2011)选择合适的上市企业作为样本,构建起股权激励—企业业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并没有为企业的业绩带来显著的变化,也没有增加企业的盈利和收益。
3.高管持股的激励效果是在不同区间内变化的
国内学者刘剑(2005)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管理层持股小于0.14%的时候,管理层持股越多,企业业绩越低。而在0.14%到0.75%之间的时候,企业的业绩会随着管理层持股的增加而增加。当企业的管理层持股超过0.75%,二者还是会呈现负相关。
朱勇国(2012)选定06至09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企业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是专业数据库如万德等。研究中的变量选择了EPS,而自变量选择了高管的持股比例。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业绩有明显的区间相关现象。当管理层持股在23%以下,企业的股权激励将会发生正面效应,而如果在23~44%之间,那么二者之间将会呈现出负相关。
研究现状小结
综合上面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企业的管理层持股这一因素与企业业绩,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通过众多研究后可以认为有三个主要的结论:第一,高管持股有着显著的激励效果,激励水平越高,企业价值越高;第二,高管持股与企业价值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第三,高管持股的激励效果是在不同区间内变化的。
上述研究中,指标选取存疑。有研究选择了ROE或者EPS作为企业价值的衡量标准,但这些指标涉及税后利润的计算,容易受到人为操纵,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