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丰子恺作品及全面教育的研究对丰子恺的研究,起初最多的是在其作品的美学、创作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剖析,更多地强调其为中国首位漫画家以及作为散文家在创作作品方面的精湛技艺及手法。丰先生的作品,可谓每一件都很美,而且美得很生活,是几乎所有人都能欣赏得了的美,当然,他优美的作品背后更蕴藏着耐人寻的道理。朱自清曾赞其漫画“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 — 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麟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儿。”[1] 丰先生画笔简洁,却也妙趣横生,场景平凡却又发人深省,这便是他审美的独到之处吧,只是先前少有人对其美育思想有所关注。52698
关于丰子恺的研究最早要数郑振铎发表在1925年11月《小说月报》16卷11期的《子恺漫画序》,以及朱自清发表在同年同月《语丝》第54期上的《子恺漫画代序》和夏丐尊发表在同年同月《文学周报》198期上的《子恺漫画序》。最初,丰子恺也是从漫画为人所知,随着《缘缘堂随笔》《护生画集》《音乐入门》等一系列作品的出版,丰子恺逐渐成为当时文化界中的名流,越来越多的人就丰子恺的作品发表评论文章。如《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丰子恺和他的小品文》、《读缘缘堂随笔》等,都涉及到了丰子恺的美育思想。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于1930年4月,左翼作家柔石在《萌芽》杂志1卷4期上发表了《丰子恺君的飘然态度》一文,直指《护生画集》表现的皆是“荒谬与浅薄”。
关注终将减退,自建国伊始至文革结束,国内关于丰子恺美育思想的研究便失了声。报刊杂志上关于丰子恺的研究性成果实为罕见,留下的怕只有些许批判之词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丰子恺先生也难逃噩运,被冠以“地主”、“资本家”“反动学术权威”等名号,偶有关于丰子恺的公开文章,也皆是言辞激烈的批判,更别提对其美育思想的研究了。
然而此时,对丰子恺的研究在国外则显得较为火热一些。最初,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将其散文《缘缘堂随笔》译成日文,并由日本创元社于1940年4月在东京出版。吉川幸次郎还高度评价丰先生为“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后有挪威汉学家克里斯托弗·哈布斯迈尔(Christoph Harbsmeier)编写英文专著《漫画家丰子恺》,论文网于1984年由奥斯陆人类文化比较学院出版。作者还给出了这番评价:“在我看来,丰子恺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他能把轻松愉快的艺术形式富有哲理甚至是宗教语义深度极严谨地相互结合。丰子恺的漫画最为成功之处,是从他作品里飘逸出的那种诗人皆知的来自他家乡杭州一带龙井茶般的悦人清香以及温和的苦。”
令人欣慰的是,在对于丰子恺的研究过程中,其子女丰一吟/丰华瞻等人着实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就克里斯托弗·哈克斯迈尔(Christoph Harbsmeier)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他们不少的帮助。不仅如此,丰式子女还参与编著了多本具有借鉴意义的丰子恺研究书籍,如《丰子恺传》、《丰子恺散文集》、《丰子恺研究资料》等。此外陈星教授对丰子恺研究所做的贡献也十分显著,其著作《清凉世界——丰子恺艺术研究》、《丰子恺研究史论》、《功德圆满——护生画集创作史话》等,都对丰子恺作品及其思想研究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众多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中,专注于对丰子恺“美育”教育观念的研究著作实属不足,只有邱春林的《丰子恺早年的艺术教育观与近、现代之交的美育思潮》、姜莉的《以“艺术心”烛照忧患人生一一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形成发展史初探》等著作尚属美育方面研究的专著,再者是一篇发表在浙江师范学院学报上的杜卫的《试论丰子恺的美育思想》(1984),他论述了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先后倡导美育,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著名思想。这一系列著作已然表现出当代人对丰子恺的美育思想的重视,对后来学者在丰子恺得美育思想研究方面起到了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