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吊舱的发展瞄准吊舱系统广泛应用于飞行器大地勘测、遥感、灾难救援等领域,该系统可为飞行器及其机载设备提供空中与地面目标的精确定位信息,以保证机载设备对目标的跟踪、注视与探测[2]。65313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比如美、法、英、德和以色列军事航空机构开始研制并装备各种机载光电导航瞄准系统。这些导航瞄准吊舱中配备的光电探器融合了很多光电系统,如前视红外系统、激光测距机和激光雷达、激光自动跟踪系统、CCD摄像机以及可见光TV等;同时还融合了导航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等[3]。
2002年,Lockheed Martin公司为满足空对空跟踪、战区导弹防御和作战损伤评估的需要,开始进行与此相关的增强型计划,即“蓝天”2000+系统;“蓝天”2000+系统将具有更高的瞄准适应性和侦察能力以及目标捕获和武器远距离投掷能力,为“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提供高精度导航数据,装备了GPS/IMU综合系统;为了有助于飞行员在观察区识别目标,该吊舱还加装备了一个自动目标提示器ATC[4]。
我国机载瞄准吊舱起步比较晚,与欧美国家的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2006年,中航集团在珠海航展上展出了一种新型低空导航吊舱,飞行高度范围为30m~3000m,具有地形跟随、空地测距(AGR)和真波束锐化(DBS)等功能[5]。适用于各种飞机挂装,可昼夜工作,主要用于地形起伏、海面和陆地上的低空突防飞行,提高了飞机的全天候低空突防和对地攻击能力;2010年,中航集团在珠海航展上展出了一款挂装在枭龙战斗机上的“WMD-7”型昼夜瞄准吊舱,如图1.1[4]。其集红外TV、激光于一体的机载光电探测系统,其红外TV技术的使用实现了昼夜对地面目标进行搜索、识别和跟踪的功能。
图1.1 “WMD-7”外观
2 传递对准技术的发展
装备在载机上的武器或瞄准吊舱发射或飞行前,其上的惯性导航系统要在运动基座下进行传递对准。
传递对准技术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末,美国的Baziw和Leondes将最优估计理论应用于两套主从工作方式的惯性系统;Schneider提出了角速度匹配估计失准角的算法[6]。
目前,传递对准的研究集中于快速传递对准的研究,而不是估计惯性器件的误差。1989年,Kain JE和Cloutier JR在传统的速度匹配方法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速度+姿态”匹配法,为惯导系统应用于战术型武器进一步扫清了技术上的障碍[7]。1997年,美国使用F-16飞机进行“速度+姿态”匹配的快速传递对准试验,在10s内达到lmrad的姿态精度。Rogers R M使用“速度+角速率”匹配法进行快速传递对准[8]。随着现代战争对快速反应和生存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传递对准的精度和快速性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目前正在研究传递对准时间在5s以内的陆基发射的战术导弹[9]。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才对传递对准技术进行研究,传递对准技术在极少的国产武器上成功应用,多数还处在理论研究和开发阶段,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速度和精度尚不能满足现代战争技术的要求[10]。论文网
3 RS422串口通讯的发展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由电子工业协会制定发布,用于保证厂家产品之间的兼容,经过使用和发展,目前已经有几种,如:RS-232、RS-422、RS-485。最早发布的是RS-232;由于RS-232在使用过程中有通信距离短并且速率低的缺点,于是提出了RS-422串行数据接口标准。RS-422是一种平衡通信接口,是典型的RS-422四线接口,此外还有一根信号地线,因此共5根线。RS422以差分传输方式来传输数据信号,支持点对多的双向通信,传输距离长,抗干扰性强,被命名为TIA/EIA-422-A标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