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二) 从地域风格看二胡民族性特征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久远,幅员广阔。自古至今,我国各地的风俗习惯、语言特点、文化特征、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迥异也造成了多种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如苏南地区的演奏风格旋律优美细腻,丰富的节奏变化,这一地域风格的二胡曲目融合了苏州的民间曲艺,江南丝竹,尤其受昆曲民歌的滋养,有的也吸收宗教音乐发展而来。左手的演奏上轻巧灵活,充分体现了南方文化所特有的玲珑剔透的特色,其代表曲目有《江南春色》、《姑苏春晓》、《二泉映月》、《苏南小曲》、《忆江南》等;
    二胡当演奏北方风格的乐曲时,豪迈粗犷的性格特点是不可忽视的,在演奏上注意右手的控制及运弓的力度,自20世纪中期,二胡的演奏家和教育家在演奏法上大胆尝试运用西洋乐器的演奏特点,较为规范的演奏模式逐渐完善。当时以的《江河水》、《追梦京华》、最具代表性;
    在陕西一带的二胡曲调来源与当地戏曲秦腔、眉户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演奏风格与旋律素材大都吸取了秦地戏曲音乐的精髓,从而其二胡发展艺术也就形成了陕西风格的形态特征和演奏风格。主要有《秦腔主题随想曲》、《迷胡调》等为代表;
    鲁、豫一带的地方风韵的二胡曲,大量吸收豫剧、曲剧、越调等表演手法,常常借用坠胡、板胡、唢呐等演奏手法,由于大运用大幅度滑音以及滑柔、回滑的演奏技巧,使乐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代表曲目有《一枝花》、《河南小曲》等;
    蒙古草原地区的二胡曲,快板热烈奔放,慢板浑厚悠扬,大量使用马蹄,马鸣等拟声演奏音效及三度打音技巧,使音乐更富有马头琴四胡等蒙古乐器的演奏特点。代表曲目有《赛马》《草原新牧民》《奔驰在千里草原》等;
    新疆地区的音乐多以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为主,新疆地区的人们豪爽,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因此新疆风格的二胡曲如《葡萄熟了》《牧羊女》《天山风情》等也同样不缺失热情奔放的艺术特色,节奏欢快,旋侓优美,调式多样。藏族风格二胡曲节奏跳跃热烈,旋律柔美辽阔,如:《西藏舞曲》《金珠玛米赞》等。
    胡琴、二胡的发展一直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种地域风格正是二胡艺术民族性最显著的体现之一。
    (三)新时期二胡发展及民族性概述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二胡艺术快速发展、逐渐趋于成熟,演奏技术大步跨越,二胡演奏家成批涌现,全国音乐类高校二胡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二胡作品不断推出,如刘长福的《草原新牧民》、王国潼的《奔驰在千里草原》、《细看麦田千层浪》、闵慧芬演奏的《喜送公粮》、《洪湖人民的心愿》等70年末陈耀星创作并演奏《战马奔腾》,由于乐曲的技巧创新和良好的舞台演奏效果,更是将这一时期的二胡艺术推向一个高潮。
    上世纪80年代初至世纪末,二胡演奏艺术进入高速繁荣发展时期,闵惠芬、王国潼等大师引领国内民族音乐乐坛,于红梅、邓建栋、陈军、严洁敏、周文等新一代演奏家也通过各类专业比赛声名鹊起、日趋成熟,刘文金、张晓峰等作曲家创作的《长城随想》、《新婚别》、《红梅随想曲》、《兰花花叙事曲》等大型作品广泛传播来开来,经过“移植浪潮”的影响,王建民、关乃忠等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一二胡协奏曲》等高技巧难度的创新乐曲也并演奏者及听众所接受。
    本世纪以来,《天山风情》、《雪山魂塑》、《如来梦》等大型作品以及狂想曲系列作品、随想曲系列作品、协奏曲系列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创作并传播开来,孙凰、王颖、张昭等80后一代的青年演奏家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舞台,“二胡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更加丰满的创作手法、更加多样的演出形式、更加市场化的推广方式使二胡艺术在保有“中国气派”的基础上更加的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逐渐在世界音乐格局占据了一席之地,与更多的人分享二胡艺术发展的成果。
  1. 上一篇:周口市音乐培训班发展现状调查
  2. 下一篇: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演奏技法
  1. 汉斯季默的《盗梦空间》...

  2. 歌唱家格鲁贝洛娃在《弄...

  3. 当代流行音乐中中国风元素《卷珠帘》

  4. 李开敏的表演艺术特色扬剧《鸿雁传书》

  5. 新旧电视剧版《红楼梦》的主题曲进行比较

  6. 从《峡江情歌》的演与唱谈现代民族声乐演唱

  7. 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8.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9.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0.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1.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2.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3.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4.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5.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7.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