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贺绿汀创作了一大批声乐和器乐作品。其中包括很多家喻户晓的优秀音乐作品,如《嘉陵江上》、《牧童短笛》、《游击队歌》等,并且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二)作品简介
1937年,“八一三”事变在上海爆发。上海的有志青年在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组建了救亡演剧队,贺绿汀也参与进来,跟随演剧队到全国各个地方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工作。这一年的冬天,他们到达山西抗日前线,贺绿汀有机会与当地指战员进行进一步交流。通过和他们的交流,贺绿汀对抗日战争策略和局面有了更深刻认识,并且他对游击战法有了特殊的感情,对这一战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致。他认为游击战士们此时正需要一首鼓舞人心的作品,因此在夜深人静的晚上,将脑海中那些关于游击战士和游击战法的零碎音乐形象串连起来,先谱写曲后依曲填词,一气呵成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抗日救亡歌曲—《游击队歌》。
1938年,中央在山西召开高级领导会议。在会议结束时贺绿汀带领演剧队的成员为大家献上了这首描写游击队员的抗日歌曲。由于这首歌曲准确的描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战争形势,同时刻画了游击健儿机智灵活、乐观向上的英雄形象,其歌词也非常接近游击战法,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本次会议主题十分贴切,因此受到了参会领导和游击战士们的一致好评和热烈欢迎。此后,贺绿汀冒着敌人的炮火经常带着演出队到全国各地的战争最前线经常为战士们演唱,使得这首歌颂游击战士的歌曲迅速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抗日战场,为游击战士提供了精神上的鼓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