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森(1995)认为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股权,变更公司控制权,以此对原有管理者或与管理者勾结的大股东的行为进行控制,所以应致力于研究公司股权的变更。
哈特认为如果存在代理问题和业务费用过大时将会产生公司治理的弊端。在准则的委托代办模型中契约是没有费用的,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实际签订契约的耗费是很大的。巨大的交易成本,使交易双方只能不完全合同的签署,在这个时候,就凸显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性。
青木昌彦认为国家公司治理的转变可以考虑内部控制,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演化而来的。对于怎样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控制,这就需要建立起企业的外部监控机制。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司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公司控制权配置和行使,董事会的监督和评价,实行设计监理和评价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激励机制。此外,青木昌彦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治理模式,来解决团队生产中的搭便车问题。
有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股权结构的研究过于复杂,选取数据样本的多样性导致了不同学者所研究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理论思想的同时,也应该切合我国整体经济市场的特性,对他们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借鉴。
国民经济体系,市场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原因,导致公司治理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莫兰德(1995)将公司体制为两个主要类型: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和网络化系统。前者是外部市场主导公司治理的过程,这主要存在于美英国家;后者的公司所有权集中,公司的主要成员对公司治理起着主要的作用,它主要存在于日本和欧洲国家。
扎克旱姆(1994)认为,在美国家庭的所有权有优势,起主要作用的则是金融机构这类的大股东。默克等人(1998)提出了一系列的证据:公司管理层的占股比例与公司的经营绩效的关系呈横S型发展。当持股比例在0-5%之间时,公司的盈利能力上升;该比例上升到25%时,盈利能力开始下降;当比例超过25%时,盈利能力又开始缓慢的上升。
近年来,西方许多科研者又把研讨的兴趣集中在分析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及公司控制对市场、资本布局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上等方面。Rami Zeitun,GaryGang Tian (2007)根据约旦 59个上市公司在1989-2002年度的资料,研究了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治现绩效的影响,他们发现,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对资产收益率,即ROE,有重要的影响;股权与ROE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Joshua Abor and Nicholas Biekpe (2007)对加纳的中小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结果显示董事会的构成和规模、内部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经营利润有一定的影响。
(二)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90年前后我国的上市公司才迎来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使得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存在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国内的经济界也开始对股权结构问题有了一定的关注研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不同的学者的研究成果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
黄雁、许小年在《以法人机构为主体创建公司治理机制和资本市场》1996最早对我国深、沪两大证券交易市场内的上市公司的绩效和股权结构进行了研讨,结果显示股权结构分散的股份公司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法人股东股份占比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表明法人股东对公司经营绩效有极大的作用。它也表明,在股份制公司,公司股东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大于国有股东。
贺俊在《CE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1998)一书中说到,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研究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研讨结果显示我国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布局存在很多缺陷,例如股权结构畸形,股东对公司控制力度不够,高级管理层约束机制不健全,其中对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果:国有股总股本的比例与公司内部控制之间存在正相关。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1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