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困境的社会学分析——以长春市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5.
[2] 邹琼.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探讨[J].特区经济,2012(02):156-158.
[3] 姜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24-26.
[4] 刘博,秦海霞.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身份的缺失[J].青年研究,2008(12):1-7.
[5] 陈传锋.进城农民市民化心理转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3-40.
[6] 潘泽泉.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市场排斥与边缘化研究[J].天府新论,2008(04):94-98.
[7] 刘洪玲.困境与出路:新时期农民工政治参与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1-5.
[8] Akerlof GA,Kranton RE.Economics and identity[J]. Quarterly Journal,2000(03):715-720.
[9] 吕新萍.从社会排斥到社会共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06):64-68.
[10] 李爱芹.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广西社会科学,2010(06):142-145.
[11] 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社会学研究,2007(03):8-13.
[12] 邵彩玲,张洪杰.浅论“三种资本”对农民工融入社会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3):
285-287.
[13] 王春林.农民工犯罪文化解读[J].广东农业科学,2010(01):288-291.
[14] 许传新.“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J].南方人口,2007(04):52-59.
[15] 李立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04):12-15.
[16] 束鹏.冲突、排斥和边缘化——当前农民工再社会化困境原因探究[J].求实,2005(02):25-26.
[17] C Aimin,J Ma.Promote Development through Mutual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and exchange conducted by China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2016(01):40-44.
[18] 夏丽霞,高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J].城市发展研究,2009(07):119-124.
[19] 陈兰.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J].中国劳动,2010(08):6-10.
[20] 赵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7(06):157-162.
[21] 刘辉武.文化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农村经济,2007(01):122-125.
[22] 杨宜音.新生代农民工过渡性身份认同及其特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76-85. 新生代农民工职场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1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