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研究文献
由于国内内部控制实践开始的时间相较西方晚了一些,学者关于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收费相关性的研究数量也较少,所以国内学者对二者关系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
薛保青(2006)持有的观点是,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利于注册会计师提前制定计划、恰当实施审计程序,从而使得审计效率更高的同时降低审计费用。李艳娇(2009)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2007年深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且其用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指标是该上市企业有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其探索成果,因为2007年我国首次要求上市企业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进行全方位披露,研究者收集的相关信息可能会存在遗漏和缺失,数据质量也不是很高,不能做到以缺陷程度为标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划分不同类别,因此未能深入研究两者关系。孙新宪、田利军(2011)根据研究结果持有这样的观点,即注册会计师并未采用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导向审计,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不能作为注册会计师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的依据。同时,其在探索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费用造成的影响时,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了内部控制质量评价体系,得出结论:两者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张旺峰、张兆国和杨清香(2011)在建立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时采用了目标导向法,收集了我国2008年和2009年深沪两市1395家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结果是否有效会对该企业的审计费用造成影响,二者的关系是不显著的负相关,但如果在分析中新增变量“公司治理”,那么二者的相关性会明显増强。宋英慧、陈燕蓉(2013)在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结果时,选用了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作为替代变量,在收集了大量精准有效的审计费用数据的同时,集中选择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分析,其研究观点是,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结果是否有效会对该企业的审计收费造成影响,二者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尝试采用其他变量来解释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收费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我国国内现存的关于内部控制与审计收费相关性的研究中,国内专家学者在衡量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时,主要采用了建立评价体系和以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作为标准量这两种方法,探索结果证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审计收费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有几个因素可能会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首先,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大部分还仍然依赖于企业自愿公布,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比较难,尤其是可靠性强的高质量信息;其次,判断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即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方法不够科学,容易带有主观性,例如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即便存在缺陷也不会在在自我评价报告中主动披露,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结果造成不小的影响,左右注册会计师的判断,最终影响企业的审计费用。
参考文献:
[1]高明明.执行新审计准则对审计收费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J].会计研究,2007(12).
[3]池国华,原国英,乔跃峰.辽宁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与建议——基于 2009 年沪深两市 A 股主板公司的数据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4). 内部控制质量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0129.html